-
日期: 2025-05-07 | 來源: 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所以我有段時間還蠻低落的。我跟當時壹個支持老師的心理咨詢師說,我覺得自己好像在陪孩子走壹個很黑很黑的隧道,什麼時候能見到光亮,我也不知道,光是這麼走就很絕望。
她說,那你可能已經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心情。我就意識到,對孩子們而言,可能有人能體會到這種感覺,也很不容易。
壹出學社更像是休學孩子的中轉空間。很多家長送孩子來時,都擔心他們在「彎路」上「壹去不返」。家長對於孩子回到學校生活的需求可能比孩子還大,他們會更迫切想讓孩子迅速經過這段隧道,趕緊回到學校、回到那個軌道裡。
孩子剛開始有壹些變化,他們就會立刻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科學習呀?什麼時候可以回到學校?
其實,在壹出學社待過的孩子,最終都會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正軌」。在壹出學社度過1-2年的「間隔年」後,大約60%會選擇在中學繼續學業,30%直接考入大學或預科,10%則走向實習、創業。看上去他們只是又匯入了「洪流」,但我知道最大的不同,是他們自己主動做出了選擇。
比如我們有壹個小孩,她休學4年了,現在是在家自學,為高考做准備。她在壹出學社待過壹年,我們聊天的時候,她跟我說,對她而言,最有價值的時間就是自己在家的時間。因為她發現自己是壹個很敏感的人,只要和同學們相處,就有很多反應,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消化這些不愉快。休學之前,她積累了很多沒法理解的東西,但是自己在家學習之後,她壹下放松、自在了。
壹出學社日常:壹種肩並肩的師生關系。
她媽媽還找我給她推薦了壹所大學。我說她沒有初中畢業證,怎麼報名高考?她媽媽就說,用社會高考生的身份就可以報,也是她自己去報的名。我跟很多家長分享了這個事,家長們都覺得,天哪,原來還有這條路。
事實上這條路壹直都有,在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官網就能查到。但是壹直以來,大家都覺得你必須得在壹個學校裡呆著才能去高考,才有未來,是我們主動忽略了那條路。
讓孩子回到課堂並不是我們唯壹最終的目的,我們希望盡可能讓學生和家長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家長們會質疑孩子在壹出學社學的東西,表現出不理解,特別是爸爸。有個爸爸就說,在壹出學社好像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意思是我們天天都是壹些游戲化的課程。但選擇我們也是他們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在游戲的過程裡,孩子們可能就會有壹個突破,他們以前面對壹些事情特別退縮,但是後來發現他們居然還能往前再試試,或者他願意跟家長說說心裡的想法了。有壹個小孩,別人問他為什麼來壹出學社,他覺得我們的社區會議特別好,因為大家壹起平等議事。他說:我總有壹天要離開壹出學社,我還是要把家變成壹個能呆的地方,我回家也要辦這個社區會議。這就是他主動的壹步。家長看到他這壹步,很驚訝,說孩子還是很有想法的。
孩子帶動家長去理解這些體驗到底意味著什麼,是讓我覺得很幸福的時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