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8 | 來源: 邸鈔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托尼·喬利夫/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壹個小的透明小瓶,白色塑料瓶蓋,瓶蓋周圍有膠帶。它在黑色背景下被照亮。正面有壹個編碼。底部內部有壹層灰塵。
這些月塵樣本必須避免受到地球上的污染
近50年來首批被帶回地球的月球岩石樣本已從中國借到英國。
這些微小的塵埃顆粒現在被鎖在米爾頓凱恩斯壹個高度安全設施內的保險箱裡,我們得以首次壹睹它們的真容。
馬希什·阿南德教授是英國唯壹壹位獲借這種極其稀有物質的科學家,他形容這些物質 “比金粉還要珍貴”。
他說:“世界上沒有人接觸過中國的樣本,所以這是壹項極大的榮譽,也是壹種巨大的特權。”
馬希什·阿南德 馬希什·阿南德和壹位與中國航天局合作的女性站在壹幅大型航天器圖片前,航天器外部有黑色的部件和金色的材料。他們站在白色沙發前,手裡拿著小盒子。盒子上有白色標簽,上面有中國航天局的標志。
馬希什·阿南德教授前往中國收集這些樣本
在對這些塵埃進行研磨並用激光照射後,阿南德教授的團隊希望能解答有關月球形成以及地球早期的壹些基本問題。
在這些塵埃顆粒內部可能有證據支持科學家們的理論,即月球是由45億年前地球與壹顆火星大小的行星碰撞時拋出的碎片形成的。
中國在2020年的嫦娥伍號太空任務中采集了這些岩石樣本,當時嫦娥伍號降落在壹個名為呂姆克山的火山地區。
壹個機械臂鑽入土壤,采集了2公斤物質,這些物質被裝在壹個返回艙中帶回地球,返回艙降落在內蒙古。
這是自1976年蘇聯的壹次任務以來首次成功的月球采樣,使中國在新的太空競賽中占據了領先地位。
現在,遵循太空科學家之間全球合作的悠久傳統,中國首次向柒名國際研究人員提供樣本,以便做出新的發現。
馬希什·阿南德 壹個藍色文件夾,裡面有中國航天局關於嫦娥伍號樣本的證明文件。上面有叁個盒子,背景是白色,邊框是黑色。正面有中國航天局嫦娥標志和中文文字。
上周在北京的壹個隆重儀式上,這些小瓶被交給了阿南德教授,在那裡他見到了來自俄羅斯、日本(专题)、巴基斯坦和歐洲的同行。
他說:“這幾乎就像壹個平行宇宙,中國在太空項目的投資方面遠遠領先於我們。”
他把這些珍貴的貨物放在他能想到的最安全的地方——他的手提行李中帶回了英國。
在米爾頓凱恩斯的開放大學他的實驗室裡,我們踩在粘性墊子上清潔鞋子,然後戴上塑料手套、穿上實驗服、戴上發網和頭罩。
這個高度安全房間內的環境必須壹塵不染,以防止污染。
如果地球上的物質與這些來自外星的塵埃顆粒混合,可能會永久性地破壞阿南德教授團隊將進行的分析。
蓋蒂圖片社 壹張月球的圖片,肆分之叁被照亮。背景是黑色的。
我們蹲在壹排保險箱前的地板上。阿南德教授打開其中壹個保險箱,小心翼翼地拿出壹個拉鏈袋,裡面有叁個像裝項鏈的盒子大小的容器。
每個容器裡都牢牢地插著壹個透明小瓶,底部有壹層深灰色的塵埃。
那就是月塵。
它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壹想到它的宇宙之旅就令人肅然起敬。
阿南德教授說,他們總共只需要這60毫克就夠了。
他補充道:“在這裡,微小的東西也很強大。相信我,這些就足以讓我們在未來幾年裡忙碌起來,因為我們專門研究微觀層面的東西。”
托尼·喬利夫/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凱·奈特雙臂伸展,雙手放在壹個金屬表面上方。她戴著白色的安全眼鏡。在她面前是壹台有機玻璃制成的機器。
在走廊盡頭的壹個實驗室裡,當這些小瓶被打開時,技術人員凱·奈特將成為第壹個真正對這些塵埃顆粒進行研究的人。
她已經切割和研磨岩石樣本36年了,但這將是她第壹次處理直接來自月球表面的物質。
在向我們展示了她如何用金剛石刀片切割隕石後,她說:“我非常興奮。”
她補充道:“但我也很緊張,樣本不多,而且要再獲取更多樣本真的不容易。這可是責任重大。”
在她准備好樣本後,這些樣本將被送到另外兩個實驗室。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實驗室的桌子上有壹大組管道、金屬線和塑料電纜。薩沙·韋爾喬夫斯基站在壹台名為“Finesse”的機器後面。
薩沙·韋爾喬夫斯基手工制作了這台定制機器的大部分部件——這台機器被稱為“Finesse”
在其中壹個實驗室裡,我們看到壹台機器,上面有無數錯綜復雜的管道、閥門和電線。
技術人員薩沙·韋爾喬夫斯基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制造這台機器。他向我們展示了壹個小圓柱體,塵埃顆粒可以在裡面被加熱到1400攝氏度。這將有助於他們提取碳、氮和惰性氣體。
這台機器完全獨壹無贰,這也是阿南德教授認為他的實驗室被選中接收這些稀有樣本的原因之壹。
托尼·喬利夫/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詹姆斯·馬利坐在椅子上,雙手伸進壹個長長的透明管道裡。裡面有電線和金屬設備部件。
研究技術人員詹姆斯·馬利將使用這台類似培養箱的機器來研究月塵
研究技術人員詹姆斯·馬利操作壹台機器,這台機器可以計算出塵埃顆粒中含有多少氧氣。
他向我們展示了他將進行的測試運行。
他壹邊展示電腦屏幕上放大的場景壹邊說:“我要用激光照射托盤上的顆粒。”
他說:“它會開始發光,你會看到它向內融化。”
托尼·喬利夫/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馬希什·阿南德教授雙臂交叉站著,背對著走廊裡的反光屏幕。
馬希什·阿南德教授曾研究過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樣本,但他表示中國的樣本為科學發現打開了新的大門
該團隊有壹年時間來完成他們的研究。到最後,他們對答案的探尋可能會導致這些樣本被破壞。
但自嫦娥伍號任務以來,中國又取得了更多進展。
2024年,嫦娥六號發射,帶回了首批來自月球背面的樣本。月球背面是壹個充滿神秘的地方,可能有長期休眠的火山熔岩流的證據。
阿南德教授說:“我非常希望這是中國與國際科學家之間長期合作的開始。”
他還說:“我們很多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基於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樣本的研究建立起來的,我認為這是壹個值得遵循的極好傳統。我希望其他國家也能效仿。”-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