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9 | 来源: AI深度研究员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他从一个地方讲起:“昨天我去了德克萨斯州的阿比林,那里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 AI 训练设施。”不是办公室,不是园区,而是AI 工厂(AI factory)。
他解释说,AI 模型的背后,不是几行代码,而是一整套现代工业链路:
你需要电力,源源不断;
你需要芯片,最好是美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
你需要数据中心,不是几千台机器,而是“超级计算厂房”;
你还需要建构这些机器的机架,安装调度系统,冷却设备,高压转换装置,甚至消防通道。
然后——你才能训练一次大型模型。
这已不是硅谷式的“软件创业故事”,而是类似修铁路、建水坝、造航母那样的国家工程。
Altman 说得很直白:“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设施。有一整套 AI 工厂,像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我们必须在美国完成这些建设,才能继续创新、继续领先。
这听上去,像是一版 AI 时代的“罗斯福新政”——?它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是为了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底座。
智能的尽头,是能源账单
他提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公式:
智能的最终成本 = 能源的成本
你可以把 Altman 的逻辑理解为这样一组简明等式:
Token = 电力 × 芯片 × 算法 × 数据 × 冷却系统
智能系统 = 一个超级耗能的工业基础设施
下一轮国家竞争力 = 谁能让AI工厂在本国规模部署
换句话说:AI 不是“云里转的算法”,而是一条吞电、耗芯、讲工业组织效率的全栈链条。这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谁的模型能力更强,而是谁能把这套系统真实落地。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本国制造芯片,那么一切都会崩溃。”
真正的分水岭:谁能把系统跑起来
Altman 多次强调:AI 工厂不是为了训练某一个模型,而是为了支撑一整个“国家级智能系统”。
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系统竞赛中:
能源是地基,
工厂是出发点,
数据是燃料,
芯片是心脏,
而制度,则是它们能否协同运转的中枢神经。
在 Altman 的叙述中,未来美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创业公司,而是:
能拉起10GW级别算力的能源系统;
能快速获批的建厂许可流程;
能完整打通芯片、冷却、数据安全、模型调度的全链路;
更重要的,是不犯“监管先行压死产业”的系统级错误。
他非常清楚:真正的差距,不在模型性能,而在系统速度。
Altman 话不多,却句句都是制度提醒:
“AI 至少会像互联网一样重要,甚至更大。”
如果美国不能在本土建好工厂、铺好能源网络、留住模型训练空间——?
这一次,它将不是技术领跑者,而是被下一套系统淘汰的前一代玩家。
? 第三部分| 输在系统,不在模型 在国会的听证厅里,Sam Altman 没有绕圈子。他被问到中美AI竞争的问题时,直接抛出一句:
“我们相信,美国的模型,包括 OpenAI 和 Google 以及其他公司的一些模型,是世界上最好的模型。”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自信的陈词,但接下来 Altman 的语调突然一转:
“很难说我们领先多远,但我会说:不是很长的时间。”
这句“不太远”,不是谦虚,而是一次制度提醒—— 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模型能力,而是系统部署的速度与弹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