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9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接连“败北”原因何在
外界尤为关注的是,南京押注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接连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关车企在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及战略管理方面存在显着短板。”张月友同时向记者表示,上述南京引入的车企遇挫,也与包括“外部环境剧变对行业发展形成多重冲击”有关,如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提升、新能源行业集中度提升等。
不过张月友也指出:“地方政府在产业培育机制中存在准入审核不严、生态构建失衡及风险防控滞后等短板。”在张月友看来,在准入环节未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如博郡汽车成立仅2年即获得数亿元国资注资,“但其专利数量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1%,核心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同时“在产业布局上过度追求整车产能扩张”。
记者在南京走访期间,当地人士认为,引入项目遭遇不顺,并不能全归咎于地方。“南京有一些项目失败,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失败的项目。”其进一步向记者表示,相关车企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南京引入的不少新能源汽车项目,“它在其他城市也有生产布点,不能光说南京这个‘点’失败了,而是它整个企业失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密集引入新能源整车企业的2016—2019年,也是国内多地争相吸引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的阶段。《经济日报》曾在2024年1月发文指出:“部分地方和企业还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情况,同样值得警惕。”
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发改委曾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指出当地出现个别新能源汽车项目违规建设生产、少数地方政府违规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提供优惠条件、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履行项目监管职责不力等突出问题,同时点名“南京拜腾工厂建成后停产”。
“大家都说要防止内卷式竞争,但实际上都是憋着一股劲,都是希望本地有自己主打的(汽车)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位南京当地人士向记者直言。
记者注意到,南京市当地多个辖区此前争相上马新能源项目。如南京经开区此前招引长城华冠、拜腾汽车,浦口区招引博郡汽车、知豆新能源,溧水区则引入银隆新能源。
引入的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夭折,也让南京距离此前确定的“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渐行渐远。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仅20.1万辆,而2024年相关数据目前未对外公布。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合肥、上海位居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排行榜前三位,产量分别为293.53万辆、137.6万辆、122.46万辆,而常州则为近80万辆。
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不及预期,或与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青黄不接”有关,此前引入的诸多新能源车企相继遇挫,但传统燃油车企新能源车产量仍在爬坡。
“南京之前还有不少燃油车企,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冲击’,声量就弱了些。”有南京当地人士向记者表示,“像江宁区有长安马自达,这几年感觉淡出人们视线了。”在记者于南京实地走访期间,获悉“长安马自达江宁工厂工人目前‘上四休三’”,但长安马自达相关负责人日前回复称:“该消息不准确。”
相较于南京多个新能源整车项目接连遇挫,距离其约150公里外的合肥,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局面。近年来,合肥先后引入蔚来汽车、大众汽车、比亚迪等知名企业项目,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作为国内距离最近的两座省会城市,同样是招商引资,合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何在?多位合肥当地人士向记者表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良好的产业基础、有特色的招商引资、完善的人才培养及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合肥号称‘风投之城’,招商引资力度比较大、眼光比较准,招引的几个企业发展得都还不错。”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张炳力教授向记者直言。而对于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招商引资的“秘诀”,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本勇则向记者表示:“我认为是坚定不移、久久为功。”
张炳力进一步向记者表示:“中国现在整车企业比较多,不少造车新势力慢慢被淘汰掉了,招商引资的眼光还是比较重要的,而合肥有一套自己的招商引资办法。”
对于“以投带引”的合肥招商引资模式,合肥市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合肥先人一步,从培育产业链的角度投资是合肥市政府产业投资的特点。产业投资项目不谋求控股、不以短期利益为目标,而是沿着产业链的方向选择投资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地方产业升级转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