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10 | News by: 德国之声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购买力平价的GDP早就超越了欧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而且中国产业链完备,拿着人民币实际上能够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所以人民币应该具备了市场交易媒介的最大特质。可惜到现在中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还沉浸在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中,觉得应该的程序是生产出来的东西首先卖给美国人获得美元,然后才可以拿着美元去其他地方换得我们需要的商品。顶多是在2000年以后把美元的一半替换成了欧元,本质还是一样的。
但其实量变早就促进了质变。2020年全世界抢购口罩的时候,中国生产商还要为口罩是不是符合欧洲美国的卫生标准而伤神。当时我就建议过:趁此大好时机,中国应该宣布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所有防疫用品一律按照中国标准,接受人民币结算。哪个经济体先接受这个条款,中国供货商先满足它的需求。因为当时完全是卖方市场嘛。
现在美国总统都在担心美国财政还能不能支撑下去,美国35万亿的国债还能不能继续支付利息(本金早就不想还了),为什么中国还要帮助他们支撑美元信用呢?这时候不就是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好时机吗?
不少人认为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元,是和它的高额逆差有关系的。如果全是顺差,外国人拿不到你的货币,那么世界市场上怎么可能用你的货币来作为交易媒介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因为我们整体来讲还是顺差。其实这个理论也是落伍了的。因为它只考虑了商品贸易。中国的全产业链注定在商品贸易上有较大的优势,没法实现逆差。但是服务贸易呢?资本项目呢?比如马尔代夫不可能对中国产生商品贸易顺差获得人民币,但是人家全天候免签欢迎中国人去欣赏云淡风轻,那么计算服务贸易的话,完全可能对中国产生顺差获得人民币嘛!
所以未来中美经贸谈判,中国完全不需要那么焦虑,因为中国想要的美国不愿意给,美国想给的中国越来越不需要。只要中国不再有对五斗米的需求,也就没必要继续弯腰了嘛。站直了,别趴下!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