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1 | 來源: 外灘教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故鄉的油菜花田
那壹刻,終於知道何謂“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到了小城的橋頭,只見鄰居沿河種的繡球花開得熱烈,叁年前離家時剛種下的扶風弱柳,如今長得婀娜多姿。母親和父親壹早就在家中等我們。
和他們目光對視的刹那,淚水模糊了我的眼——叁年不見,他們老多了!特別是母親,頭發半白,且稀疏可見頭皮。拾年前我赴美時,她可是壹頭濃密的黑發啊,白發只有幾根。
母親摩挲著我塵灰覆蓋的臉,笑著說,我的小女兒也變成老女兒啦!
我和母親分別叁年後才得以相見,壹開始像“蜜月期”,彼此的內心都澎湃著喜悅。
但是兩叁天後,當我抽離出自己作為“女兒”的身份,用壹個女人的眼光觀察另壹個女人,發現母親的身上有很多我不適應的地方。
以前在國內生活時,可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但是當我在壹個新環境生活了拾幾年、思維和生活習慣發生很大改變時,發現它是個問題。
比如母親從來沒有“邊界”概念,只要想打電話,抓起手機就給家人親戚朋友壹通亂打,從來沒想過對方是否方便。
我經常在凌晨肆伍點被母親的電話驚醒。我不得不告訴她,打電話前要看壹下時間,不然是對別人生活的壹種打擾。母親不高興地說:我睡不著,給你打個電話怎麼啦?最後,我只好入睡前把電話關掉。
沒有邊界感,這不是母親壹個人的錯。她這壹代人,甚至大多數人國人都沒有受過“邊界教育”。在家庭裡、單位中還是社會上,“等級”概念深入人心,但大部分人對“邊界”壹詞仍很陌生。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很不明晰,人際關系壹團亂麻。
我在美國待了拾來年,習慣了人與人之間清晰的邊界,比如上門拜訪要提前預約,不隨便打聽別人的隱私,所以對任何“越界”行為都感到不舒服,哪怕對方是我的母親。
我與母親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母親從不因為我是女孩而輕視我,相反,她非常愛我。但是,她不經意間還是會流露出重男輕女的思想。比如哪個親戚生男孩了,她就會脫口而出:他家運氣好,生了個男孩。
我有時和父親聊天,說計劃做什麼事,母親就會插嘴:女人家家把孩子帶好就行了,做那麼多事幹什麼!母親甚至後悔當初把我送出去上大學,“要是你不出去讀書就好了,可以壹直留在我身邊,我天天可以看到你。”
我知道她是認真的。
母親是童養媳,幼時家貧,讀到小學叁年級就輟學了,此後都在灶台和田間地頭勞作。她壹生沒有體會過“知識改變命運”,所以對我壹路讀書不太理解。
可能她寧願我嫁給方圓拾裡壹個老實厚道的小伙子,經常給她送點自家種的紅薯南瓜土豆啥的,也不願我漸行漸遠,去別人認為的“好地方”。
雖然母親生活的舞台就那麼大,認知就那麼窄,但她還是支持了我人生的所有選擇——這是出於壹個母親對孩子的愛。
母親不知道,年輕時的我曾對她有過不滿、抱怨,甚至失望。作為壹個女性,我的整個成長歷程幾乎都是自己摸黑前行的,母親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指導。
不論是青春期慌裡慌張的初潮,實習單位遭遇的性騷擾,還是成年後稀裡糊塗的戀愛,以及後來事業家庭難兩全的婚姻與生育,都是我壹個人在迷霧中穿行,毫無經驗,不知所措,有時候也撞得頭破血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