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12 | News by: 文昭/看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近日,中国央行再度降准降息,释放万亿流动性,试图刺激消费与投资,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同样笼罩在大崩盘的阴影之下,投资界名人频频发出警告。自媒体大V、时评人文昭深入剖析当前中美金融市场的暗流涌动。这一举措是否真能挽救中国经济?抑或只是为即将到来的金融风暴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中国央行降准降息:饮鸩止渴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降低利率0.1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的流动性。这一举措被官方称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旨在鼓励消费、投资和借贷。然而,文昭认为,这不过是中国经济在危机边缘挣扎的又一次权宜之计。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准备金率降至6.2%。相比之下,欧洲央行为欧元区设定的准备金率仅为1%,日本为0.8%,美国甚至为零。表面上看,中国的准备金率仍不算低,但细究之下,这次降准的针对性操作却耐人寻味。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准备金要求直接降至零,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低利率贷款,刺激汽车消费和企业流动性。
文昭指出,这种操作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集中体现。汽车金融公司通过低息贷款刺激消费,金融租赁公司则通过“售后回租”等方式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例如,航空业普遍经营不善,大型设备或飞机被出售后再租回,既能短期内获得现金流,又不影响正常运营。然而,这种“账面腾挪”并未真正解决企业的债务危机,只是将风险延后,犹如饮鸩止渴。
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对房地产市场而言也是一个微弱的利好。新发放房贷利率降至约3%,存量房贷利率降至3.2%,旨在刺激购房需求并减轻购房者的利息负担。然而,文昭认为,这种小幅调整远不足以扭转房地产市场的颓势。中国一线城市的售租比(房价除以年租金的倍数)高达60倍以上,二线城市也在30倍以上,远超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20倍以内)。在高企的房价和低迷的租金收入双重压力下,降息降准的效果不过是杯水车薪。
中国六大银行财报惨淡:金融危机的先兆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六大国有银行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出明显的衰退迹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中,四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四家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作为“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银行,营业收入下跌3.22%,净利润下跌约4%;建设银行更惨,营业收入下跌5.4%,净利润下跌约4%。
文昭分析,这些国有银行坐拥全国人民的储蓄,享有政府无限兜底支持,参与最优质的项目,理论上应是“金饭碗”的代名词。然而,连它们的营收和利润都大幅下滑,足以反映中国经济的整体困境。更令人震惊的是,六大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普遍增加,但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却神奇地下降。文昭解释,这种“数字游戏”背后是银行通过“借新还旧”、调整贷款评级、债务重组等表内外操作,人为压低不良贷款率,以掩盖真实的坏账风险。
例如,银行可能将不良贷款转为应收账款或投资科目,或将一笔贷款拆分成多份合同,延长还款期限。这些操作虽然短期内美化了财报,但实际上只是将风险转移到未来,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文昭认为,当连“共和国之子”这样的顶尖国有企业都陷入困境,普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美国的崩盘阴影:全球危机的共鸣
与中国的金融困境相呼应,美国市场同样笼罩在大崩盘的阴影之下。《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多次在公开场合警告,美国即将迎来“1929年大萧条级别”的崩盘,建议投资者囤积黄金、白银和房地产等实体资产。投资界名人如杰弗里.冈拉克也年年预言大崩盘的到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