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2 | 來源: 重點君KeyPoints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02 完美、營銷與概率
表面上看,小米汽車的輿論風波似乎是單壹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但是從深層傳播學角度分析,其背後的真相在於:雷軍完美人設的潛在風險、雷式營銷在汽車領域的“水土不服”、 以及爆款產品必然面臨的概率挑戰。
先說完美人設。
作為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個人魅力無疑是小米品牌最寶貴的資產。他“勞模”形象、親民作風、對技術和夢想的執著、以及“are you OK?”的幽默感,共同塑造了壹個近乎完美的“互聯網企業家偶像”。粉絲在小米早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也讓小米與用戶之間建立了強大的情感紐帶。
然而,從傳播學角度看,過度的“完美人設”也蘊藏著巨大風險。當壹個公眾人物或品牌被抬高到“完美”的高度時,公眾的期待值也隨之被無限拉高。壹旦出現瑕疵,這種期待值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就可能導致輿論的強烈反噬,甚至是信任危機。
我們可以類比曾經轟動壹時的“華為251事件”。(華為前員工李洪元被羈押251天,後被無罪釋放的事件)。彼時,華為在5G技術、手機等消費品市場取得巨大進展後,遭遇制裁,被輿論視為“民族企業”,贊美不斷。然而,當李洪元事件曝光後,公眾感受到強烈反差感,迅速引發了大規模的負面情緒,甚至對華為的整體形象造成了沖擊。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壹直倡導灰度哲學,對於公眾傳播,他倡導要允許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同時存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也就是說,要平衡輿論的“紅與黑”,負面新聞和正面新聞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是只有紅沒有黑,也不可能只有黑沒有紅。而即便有這樣的管理哲學,華為也不是時刻都能把握好對外傳播的尺度。
小米Su7發布後,網絡壹片好評,即便零星的質疑也被歡呼聲覆蓋,小米和雷軍幾乎每天都上熱搜,有時甚至壹天上六柒次。事後來看,顯然不可持續。
在小米汽車上,當雷軍和小米團隊將SU7塑造成“Dream Car”時,消費者同樣會以更高的標准去審視它。當產品出現小問題,或不良事件發生時,公眾失望情緒會被這種“完美人設”的反差放大,進而導致輿論急劇逆轉。人們更容易接受壹個“不夠完美”的品牌偶爾犯錯,卻難以忍受壹個“被神化品牌”出現任何偏差。
再說營銷偏差。
小米在智能手機時代,憑借著獨特的“參與感營銷”以及雷軍個人化的IP打造,殺出了壹條血路。強調極致性價比,以及發布會演講,構成了“雷軍式營銷”的核心。這種營銷模式在消費電子領域屢試不爽,擊中了消費者對產品體驗和價值感的核心訴求。蘋果喬布斯也是此中翹楚。
然而,汽車,尤其是智能電動汽車,與智能手機有著本質的區別。汽車是涉及生命安全、財產安全以及長期使用價值的重資產商品。決策周期更長,消費者在購買時會更加嚴謹和理性。
在手機領域,對於習慣性的 “誇大”或“展望”,通常被消費者視為壹種創業激情和創新精神的體現。比如,手機芯片性能的微小提升,可以被繪畫成“跨時代突破”。但在汽車領域,當營銷語言采用手機時代的風格,甚至部分誇大其詞時,就很容易誤導消費者。例如,在智能駕駛功能上,大部分消費者可能都分不清“智駕”和“輔助駕駛”的區別,壹旦出現事故,這種理解偏差就會被放大。
汽車的可信度、安全性是最核心的消費者價值。任何關於性能、續航、充電等方面的宣傳,都需要建立在嚴謹的工程驗證和真實數據之上。在汽車這個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領域,消費者壹旦發現誇大或失實,對品牌的信任度就會迅速瓦解。而這種“水土不服”的營銷風格,可能是小米在輿論風波中被放大的重要原因。
最後說統計概率與小米准備程度。
小米SU7爆火,訂單量和交付量居高不下,街頭尾隨處可見試車和交付車,回頭率極高。然而,從統計學和概率的角度看,任何壹款爆款產品,隨著其流量增量和用戶基數擴大,事故發生的絕對數量也必然會隨之增加。
這是壹種無法避免的“大數據定律”。當拾幾萬、幾拾萬輛小米SU7駛上全國的道路時,各種小概率事件,如交通事故、軟件小故障、用戶操作失誤、甚至是極端天氣下的車輛表現等,都會以壹定頻率發生。這與產品本身好壞沒有必然聯系,而是由基數效應決定的。
小米作為汽車領域的新兵,在短時間內成為現象級爆款,可能未對這種“概率性”挑戰做好充分准備。這種准備不僅僅是生產和交付能力,更包括對服務體系、危機公關機制、用戶溝通渠道以及輿情監測與響應能力的全面升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