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硅谷101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庫克也在今年贰月宣布將要繼續在美國國內投資5000億美元,並在未來幾年內在德州的休斯頓再建壹個工廠,專注於服務器和人工智能項目。
只是當下,美國政府公開表現出的態度好像是:“美國制造”板上釘釘。
Howard Lutnick
現任美國商務部部長:
為了制造iPhone,數百萬的人手工在擰那些極小的螺絲,但這些工作轉移到美國後,將通過自動化實現。技術工人是美國的傳統強項,比如機械師、暖通空調(HVAC)專家、電工等等,他們將會解決這些問題。美國的勞動力核心是受過高中教育的美國人,美國將就此迎來就業復興潮。
4月3日,特朗普第壹次宣布“解放日”關稅後,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Ming-Chi Kuo)也發文稱,“若蘋果不漲價,則整體毛利率估計顯著減少約8.5-9%。”即使4月11日美國宣布將對中國產的蘋果產品的關稅從145%降至20%,蘋果仍面臨供應鏈重組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從農歷新年後集中補貨的節奏,也能看出蘋果對此前景並不感到輕松。
4月25日,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蘋果計劃在2026年底之前把大部分賣到美國的iPhone都轉移到印度生產。目前,蘋果每年在美國市場售出6000萬部手機,其中80%都在中國生產。
想預測之後事情的走向,我們不妨先回顧壹下2018年前後所發生故事:當時,全球電子制造業的供應鏈開始出現所謂的“G2”格局,即各家企業需要准備兩條供應鏈,分別服務於美國和中國。不過在此之前,蘋果就已經未雨綢繆,將中國的生產線向世界其他地區轉移了。
直到iPhone 4為止,所有的蘋果產品都是由富士康制造和組裝的。2011年,庫克接任CEO後,選擇了調整蘋果的制造策略,2012年發布的iPhone 4s是蘋果第壹個由富士康及和碩同時生產的機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