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硅谷101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2017年,蘋果首次選擇將供應鏈擴張到印度,第壹個在印度生產的機型是2016款iPhone SE。當時,蘋果並非唯壹這麼做的公司,包括亞馬遜和微軟在內的科技公司也在這段時間將它們的生產線移至印度和越南。
Viola Zhou
Rest of World科技記者:
中國生產流程的每壹步都已經打磨好了,並研究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印度只是復制了現有的中國生產流程。
從2018年開始,庫克開始執行他的“3+3”戰略:蘋果的各種產品(無論是iPhone、Apple Watch、還是Macbook、AirPods)都要求在中國和中國境外各有3家供應商。壹方面是為了加強對供應鏈的管控,因為只要沒有壹家能真正做到主導,就勢必會產生壹定的牽制與競價;另壹方面則是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2019年,富士康首先宣布,其25%的產能位於中國以外,足以滿足美國市場對iPhone的需求。立訊、歌爾、藍思等重要的果鏈企業,也相繼在越南、印度准備產能。
壹些重要裡程碑事件包括:2019年緯創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老機型;2020年近叁成Airpods產能遷入越南;2022年,蘋果將iPhone 14的生產和組裝也交給了印度的工廠,這是蘋果第壹次在中國以外生產最新的機型。此後壹年不到,蘋果開始在越南生產MacBook。
蘋果原計劃在2019年將新款Mac Pro的組裝遷至中國,但由於加在重要零件上的關稅,這壹計劃受阻。盡管特朗普政府隨後宣布對這些零件豁免關稅,蘋果最終還是決定將這台電腦的最終組裝留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工廠。這壹決定不僅避免了關稅,還展示了蘋果“美國制造”的承諾。
雖然蘋果股價壹度在特朗普宣布電子產品關稅豁免之後反彈,但當下蘋果面前的路比2019年更復雜。如今的生產網絡,更可能是為美國以外的市場而設,而美國消費者所用的iPhone,可能在經歷壹次看不見的“大遷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