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硅谷101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了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庫克做了叁件事:精簡供應商、推行零庫存理念、進行戰略投資。
Apple Insider在2012年報道,庫克剛加入蘋果後,就將供應商數量從100多家減少到24家,導致各家供應商需要為蘋果的業務相互競爭。
為了減少沒有用的庫存,庫克在剛任職的時候就將倉庫的數量減少了壹半。他還推行了壹套堪稱人類歷史上最精湛的供應鏈模式——Just-In-Time。該模式的邏輯是“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需要的產品”,有著壹系列精准的流程設計和實時響應機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庫存、最高的周轉率來分工協作,生產出最低成本的產品。
蘋果憑借這樣高效調配生產資源的供應鏈模式,獲得了很高的利潤率。通過這樣的策略,庫克在2012年把庫存周轉天數降至5天,遠低於當時戴爾的10天和叁星的21天。
Ker Gibbs
上海美國商會前主席
“Selling to China”作者與編輯:
庫克的領導可以看作是蘋果公司自身發展演變的壹部分,他也將公司帶向了不同的方向。如今,蘋果雖然高度依賴不同的第叁方制造商,但依然能對這些供應商保持很強的控制力,所有的生產會嚴格按照蘋果的規格和指示進行。這壹點非常關鍵,因為蘋果能決定哪些工廠、哪個國家、哪家公司生產哪些產品,這就意味著主動權都在蘋果手上。因此,蘋果在越南、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所部署的制造基地都各有分工,每個基地都對特定產品做了優化,不同國家所生產的產品也各不相同。
03 過去拾年,果鏈轉移的全球之旅
早在第壹次貿易戰開始之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就已經呈現出了顯著增長的趨勢,像蘋果壹樣的跨國企業也敏銳地意識到了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持續性。
所以從2017年開始,蘋果開始強調“中國+1”策略,將位於中國的生產及供應鏈有意識地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分散風險。蘋果現在的“+1”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國家:
印度:目前已承擔全球超過15%的iPhone生產任務,2024財年出口額超過100億美元。
越南:AirPods和Apple Watch的重要制造基地,已有35家蘋果供應商在此設廠。
墨西哥:接近美國市場,有望成為Mac、iPad組裝的新選項。
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主要承擔零部件組裝與中游制造,在逐步承接中國轉移出的中低端產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