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硅谷101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關稅 | 字體: 小 中 大
印度和越南是轉移的主力。富士康、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果鏈核心供應商紛紛在這兩個國家的工業區扎堆建廠,試圖復制中國"果鏈"。
蘋果按照前文提到的“3+3”的布局,必須將供應鏈中壹定比例的訂單轉移到海外,其中簡單的策略就是:誰在海外有廠,訂單就給誰。
比如富士康就是轉移比較快的公司:2021年,富士康在越南北江省投資2.7億美元建設工廠,生產iPad和Macbook,並在2023年擴建該工廠。2024年6月,富士康斥資3.8億美元在北寧省建設工廠,專門為蘋果設備生產高精密主板,此後壹個月內又在越南北部廣寧投資5.51億建設產線,生產Apple Watch和AirPods組件。
但是盡管蘋果產業鏈轉移了這麼多年,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還是沒有誰能替代中國工廠對蘋果的貢獻。下文就將逐個分析:這些國家,真的能復制中國模式嗎?
Chapter 3.1 印度接盤:效率、質量與政策叁座大山
表面上看,印度吸引“果鏈”公司有清晰的核心邏輯:有14億的人口,且平均年齡在26-28歲,足夠年輕;工人的平均月薪僅1000元人民幣,勞動力成本足夠低;而且莫迪政府還宣布了27億美元的電子制造業補貼:印度制造。
蘋果為此不僅推動富士康和塔塔(Tata Electronics)在當地擴產,還在班加羅爾建立了蘋果在印度的公司總部,新開了直營Apple Store,希望借“在地生產”換取“在地市場”。
然而,現實遠比紙面復雜。印度工廠所面臨的第壹道挑戰是蘋果生產線的重中之重:質量把控。
NPI(新品導入流程,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是蘋果供應鏈中的壹個核心部分,簡單來說,它就是壹個全新設計的產品,從工程樣機打磨、測試驗證,到量產投產之間的“橋梁”。
Viola Zhou
Rest of World科技記者:
壹個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其制造流程的優化往往是壹個長期且復雜的研究過程。過去壹直是富士康、立訊等中國代工廠的工程師,在不斷研究、優化iPhone的生產流程。
Viola Zhou作為科技媒體Rest of World的記者,曾經和團隊前往富士康位於印度的工廠現場進行報道。她告訴硅谷101,面對疫情期間中國工廠轉運的影響,以及媒體對代工廠內勞工問題的關注,蘋果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當時,蘋果告訴供應商,需要它們在印度做和中國壹樣的事情,盡管產量可能會小壹點,但還是要盡可能把新產品研究和相應的NPI流程搬到印度,目標是在未來推出新產品的時候,中國和印度的工廠可以壹起發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