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正義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修改曾引發社會熱議,但法律永遠滯後於現實。“張文軒跳樓案”的判決爭議,映射出公眾對“年齡優勢”的誤解。我們常被質問:“法律為什麼保護惡魔?”但未檢工作的核心恰在於此——未成年人司法不是簡單的“罰或不罰”,而是依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構建“懲戒—教育—回歸”的閉環。正如林之桃在法庭上的陳述:“我們懲罰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林之桃在法庭上冷靜質證後躲進衛生間幹嘔的細節,精准擊中了這份職業的精神重負。我們既是國家公訴人,須在法庭上與辯護律師短兵相接;又是未成年人的“國家監護人”,須在量刑建議中為涉罪少年預留重生通道;更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要對著教育局、網信辦壹遍遍念“緊箍咒”。
劇中檢察官給受害兒童做心理疏導的情節引發“越界”爭議,但這恰是未成年人檢察創新制度的價值所在。我曾為遭受性侵的少女申請心理修復司法救助金,卻在法庭上被辯護人質疑“用同情幹預司法”。如何在法律框架內構建未成年人保護“防火牆”,始終是懸在每位未檢檢察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無盡的盡頭》的價值不僅在於案件呈現,更在於推動現實制度的進步:
壹是司法理念的轉型:從“懲罰機器”到“修復系統”的轉變,在劇中體現為“沙盤測試取證”“家庭監護能力評估”等科學手段的應用。這種“精准司法”模式,打破了“壹刀切”量刑的粗暴邏輯,為“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注入新元素。
贰是社會共治的啟蒙:劇情通過“家庭教育反思潮”“監護權剝奪搜索量暴漲460%”等數據,啟發公眾跳出事件反思自身責任。正如劇中台詞“保護該被保護的,嚴懲該被嚴懲的”,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家庭、學校、社區與司法的合力托舉。在本劇大結局中,林之桃看著少管所鐵門說“我們還會再見”,道出了未檢工作的現實:預防再犯滯後於犯罪發生。這也在提醒我們,未檢工作是壹場沒有掌聲的馬拉松——它的“盡頭”不是某個案件的終結,而是無數人前赴後繼地尋找光的方向。
《無盡的盡頭》最珍貴的,不是展現司法者的崇高,而是真誠展現了制度修補者的無力與不甘。當鏡頭掃過未檢辦公室牆上貼著的“雙向保護”原則內容時,我仿佛看見無數未檢檢察官案頭堆積的《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范》。我們清楚地知道,法律無法消除所有黑暗,但至少可以用“檢察藍”為孩子撐起壹片星空的微光。“未檢檢察官的榮耀,不在於辦過多少大案,而在於不放棄每壹個迷途的少年。”現實生活中,我和同事的微信列表裡都有多個“特殊好友”——被附條件不起訴的孩子,他們是我們的牽掛:有人定期匯報學習情況,有人深夜傾訴家庭矛盾,也有人很遺憾地再次犯罪。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教會我:法律可以劃定行為的邊界,但拯救靈魂需要更漫長的陪伴。
《無盡的盡頭》不是壹部完美的劇,但它撕開了社會肌理上的膿瘡,讓光照進司法系統最隱秘的角落。作為檢察官,我期待更多作品能展現這種“不完美的真實”——畢竟,在守護少年的路上,承認困境才是改變的開始。而我們,願永遠做第壹批在黑暗中舉起火把的人。
(作者系河南省睢縣人民檢察院未檢檢察官)
“不劃算”的堅持彰顯司法溫度
劉靜怡
“未檢工作就像壹顆種子,而孩子們需要這顆種子。”在《無盡的盡頭》這部劇中,林之桃、白恩宇用責任、擔當、愛心來澆灌這顆種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數從事未檢工作的檢察官也用“守護未成年人”的初心在培育這顆種子。作為壹名從事了7年未檢工作的檢察官,《無盡的盡頭》讓我內心激蕩,久久不能平靜。看這部劇,更像是壹次與現實困難的堅定博弈、壹次與心靈的溫暖對話。影畢,未檢人也將繼續向前。
在選材方面,該劇選取的案件原型都是話題度高、社會關注度高,甚至推動了司法進步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通過影視藝術的加工,將壹些專業的法言法語化作觀眾能理解的語言,將卷宗中的內容以壹種更形象、更藝術的形式向觀眾講述,讓觀眾都能夠共情,都能夠找到各自的代入點,從而沉浸於故事中。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培訓機構性侵案”,作為校長的萬學民長期利用教學的便利,對未成年女學生實施性侵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這個案件性質惡劣、社會關注度高,然而壹審卻只能以猥褻兒童罪判處萬學民有期徒刑伍年,令人憤慨。對此,林之桃始終未放棄尋找新的證據,最終通過依法抗訴讓萬學民得到了應有的懲處,彰顯了嚴懲犯罪的司法態度。該劇將性侵案件發現難、取證難、指控難等問題壹壹拋給觀眾,讓觀眾知道了辦理性侵案件的困難程度,也了解了每壹個案件背後,都有無數個像林之桃那樣不畏困難、狠抓細節的未檢人的默默付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