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4 | 來源: 生如稗草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歌手》 | 字體: 小 中 大
林志炫對直播形式的執著,本質上是對音樂行業系統性潰爛的宣戰。他用直播拆穿 “百萬調音師” 的魔術,讓實力回歸評判標准;當短視頻平台將音樂切割成 15 秒 “高潮切片”,他堅持在直播中完整演唱《沒離開過》等高難度曲目,用 9 分鍾無剪輯表演對抗碎片化審美;57 歲的他拒染白發,坦然展示眼尾皺紋與略微暗沉的音色,這種 “去少年感” 的勇氣,恰是對 “百萬修圖師造星運動” 的嘲諷。
這場 “音樂原教旨主義運動” 反而成就了商業奇觀:其直播片段在 B 站創下 3000 萬播放量,“林志炫 現場” 成音樂院校教學案例;
ONE TAKE 演唱會門票 3 秒售罄,黃牛價炒至 3 萬仍供不應求;《歌手 2025》因他的加盟,招商金額同比提升 27%,證明市場正在為 “真實” 買單。
這揭示出吊詭的行業悖論:當技術讓造假成本趨近於零時,真實反而成為稀缺商品。正如柏林愛樂樂團拒絕發行數字專輯,堅持 “只在音樂廳存活” 的傲骨,林志炫的直播執念本質上是壹場藝術定價權爭奪戰 —— 他用肉身證明,未經算法加工的歌聲,依然值得萬人空巷。
在林志炫宣布回歸的微博評論區,壹條高贊留言寫道:“他來了,內娛假唱協會該失眠了。”
這戲謔背後,藏著觀眾對真實感的集體渴望。當 AI 孫燕姿攻占各大榜單,虛擬偶像演唱會座無虛席,這位堅持 “人聲原教旨主義” 的老派歌手,像博物館裡最後的活體展品,提醒著我們音樂曾如何與血肉共振。
或許《歌手 2025》的直播鏡頭會暴露他的聲帶老化,ONE TAKE 的執念會導致排名滑鐵盧,但至少在這個精修時代,還有人願意用走音的勇氣,守護藝術最後的體面。
正如他長文結尾所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