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15 | News by: 吴晓波频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莫问前程:打造企业的韧性
以上便是中美达成初步协议后的12小时里发生的一些切片故事。
谨慎、激动、观望、焦虑……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落成尖锐的音符不断地刺激着每个利益相关者那颗悬着的心上。
借由这个关键的节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我们还有哪些启发与收获?
于国家而言,此时或许是最好的谈判节点。
尽管中美已经谈妥,但美国和欧洲、日本尚未谈妥。或许美国对这些国家的狮子大开口将增加我们和它们的谈判优势。
在未来,我们不妨积极拓宽和加深对欧盟、日本等国的贸易圈和投资,强化经济的相互依赖,在一些特定领域,打破以往合作停滞不前的局面。
而如何和这些经济体展开除经贸外全方面的合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心态或许可以重新归零。
短期来看,企业家们现在已不太相信关税永恒不变;长期来看,与其被动等待不确定性,不如在下一场变局来临前,提前打造自己“韧性”。
韧性,意味着当企业受到冲击时,能够像一个不倒翁一样,摁下去便迅速弹回来——它最终指向供应链和消费市场的全球布局、本地部署、多点联动、数字化管理手段等等。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场关税战是对中国企业的一次极限测试,由此我们才能学会向死而生地思考一些事情,同时也意识到,未来出海仍可能是大势所趋。
正如供应链专家林雪萍此前的预测,“大家会真正看清各国愿意承受的底线,如果全球贸易谈判呈现了大妥协的趋势,那么中企出海可能会继续加速,而不是减缓。全球工业化的平均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加速。”
上海港,大批外贸集装箱整齐堆放在码头
最后,我们首先不能继续悲观,但也无需过于乐观。
假设30%是终局,这个数字对中国外贸而言仍如鲠在喉。一些分析师和企业高管仍预计,10%的基础关税可能将永久化,“就像暴雨不能一直下,小雨却能连绵不绝”。
总之,当下中美谈判框架的达成是一次阶段性的胜利,但我们仍然要保持底线思维,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去,做好产品、服务的升级,积极开拓市场和扩大沟通,“既要低头耕作,也要抬头看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