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7 | 来源: 关胖本胖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4+4”的初衷当然是好的。跨界选材培养复合型人才,打破专业院校的垄断,缩短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每条都堂堂正正,哪条都摆的上台面。但是,这些良好的“初衷”怎么在执行中保持公平公正呢?当下无解。
须知,就算政策制定者是一心为公、动机纯良,也不能保证政策执行者同心同德。在多X个国人最爱的监督部门,更多了X个“初衷”。初衷是好的,但是蛋糕是实实在在的香,分蛋糕的手也是多的。
所以,“初衷”解释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
总之,公共政策的评价,都要以实际效果为标准。“论心不论迹”,是乡愿之词。
03
归根结底,“4+4”的初衷再好,当初也不该搞。
因为任何公共政策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公开,这种公开不仅是信息披露的公开性,还要有监督反馈的外部性。否则,只要是“内部人控制”的暗箱操作,就一定会跑偏。
医学领域本身就有很高的专业门槛,天然有“圈子化”的倾向。再加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又筑了一堵高墙。墙外的不明就里,墙内的知而不言。如果不是肖某的家务事乱作一团,以非常无厘头的方式、十分蹊跷地撕开了高墙的一条缝,董小姐们还会源源不断入圈。这场意外的曝光是偶发的事故,高度封闭才是常态。
因此,“4+4”这样“初衷很好”的改革本就不该搞。协和王院长当初是虑不到此,还是有意为之,并不重要。这也不是王院长的个人责任问题,这种暗箱机制下,没有“4+4”也会有“4+3”。只要改,那就一定改不好,乃至越改越糟。
不仅是医学领域,其他高度行政化的领域也一样。
04
医官是官,别的官更是官。推而广之,可以说:以目前的情况,任何扩大行政体系自由裁量权的增量改革、积极作为都不宜搞。
官僚体系的权力没有外部制约,只要是扩权的积极作为,都是不改不好、改了更糟。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司空见惯。
地方领导关心市容市貌,初衷好不好?一纸令下,所有招牌变绿。
市场监督部门加强管理,初衷好不好?还没“加强”多久,就要“集中整治整治乱收费、乱检查、乱查封问题”。
税务改革提高精准度,初衷好不好?企业喜提十几二十年的陈年补缴。
……
出问题的从来都不是初衷,都是“执行中出了问题”。但执行就没有不出问题的,奈何?只有少出新花样。萧规曹随的常态运行不出岔子,已经相当不易,就别“自行加戏”地添乱了。
当务之急,不是积极作为、增量改革的政策加法,而是减少管制、放权民间、安静勿扰的权力减法。唯有如此,权力才会有边界。权力有了边界,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还是以“4+4”为例,如果董小姐入圈时就有舆论监督的及时反馈,何至于憋了坨大的?当然,权力天然有扩张的冲动,确实难以克服。那就能克服多少是多少,也不强求太多,马马虎虎能过日子就行了。
总之,为官为民都要诚实面对现实。事不可为则不为,强作解人,徒增烦恼。管事的要减少“做好事”的冲动,以免“好心办坏事”的尴尬。老百姓也要降低“好政策”的预期,才不至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清静勿扰,官民两便,相忘于江湖,虽然好不到哪里去,但也坏不到哪里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