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18 | News by: 外滩教育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纽约新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图片来自《小孩不笨3》
跟父母的充分沟通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关键,这里指的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还有躯体上的互动。当小孩遇到问题,如果父母不在身边,透过手机电脑这样一个小屏幕做交流,终归少了点“活人感”。孩子不一定会愿意做充分的表达,从父母的角度,这样的沟通方式也容易误解小孩的情绪。
03身份焦虑
不过,相比文化不适应,陪读家长的身份焦虑问题,更是头大。如果说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冲突,还能随着时间慢慢习惯,身份焦虑则会更大程度威胁家长的自我认同,甚至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刘轩一家的故事里,刘轩大部分时间在台湾工作,妻子Cardin作为陪伴小孩的主力,必须一个人处理很多事情。因为身份限制,她又没办法在纽约当地找工作。对职业身份的忧虑,以及被困在小孩的繁杂琐碎的日常,都让她心力交瘁,“这一年来我都觉得自己适应力很差,常常找不到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她开始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在这里,我到底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台北的Cardin带不来纽约。”“我觉得就是归零。”
她试图通过食物摆盘的仪式感,在纽约找到家的感觉,她也怀念台北的过年的氛围,因为感觉“过年”这件事,即使是在纽约法拉盛或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地,都很寡淡。
“回顾2024年在纽约的一年感觉什么都没有做,有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在自我成长方面就不够看重。”
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家庭家长选择让孩子在K12(5-18岁)阶段出国留学。
胡润的调研显示,2023 年高净值人群里85%有子女留学规划,其中本科留学占比43%,初中占比较上年提升3~8%。
2023年新东方的《中国留学白皮书(中学版)》中,有明确提到意向留学生家长群体的学历,其中41%为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5%,海归背景家长占比增至16.5%。
《中国留学白皮书(中学版)》显示18岁以下留学生占总数的3.83%
不难理解,需要家长陪读的低龄留学家庭,通常有相对可观的收入,父母的学历和职场位置也比较高。那么,当做出留学选择时,家庭里至少有一方(通常是女性)需要牺牲部分的自我发展,选择自由职业或者退出职场,以辅助整个家庭达到最佳成就。这种取舍通常很艰难。
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曾经工作过的陪读家长,他们对自己的状态转变——从志得意满的职场人身份,转化为无法为家庭“做出经济上的贡献”的全职家长——怀有相当复杂的情绪。
如何说服自己这种“选择”的正确性?成了陪读家长最主要的焦虑来源。
周轶君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里采访了多个低龄留学泰国的家庭,有曾经是银行行长的妈妈吴云,在谈到放弃自己职业,到泰国陪读当全职主妇时,红了眼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