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19年3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6月,《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开始。
双创板块的注册制试点带来了A股IPO市场的阶段性扩容,各大券商也招兵买马,储备人才。根据财新报道,2019年前数年,证券行业登记在册的保荐代表人维持在3000多人,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翻了近一倍,增加至6393人。往后数年,保代人数不断攀升。
情形在2023年下半年急转直下。
2023年8月,A股大跌,上证指数失守3200点,证监会随即发文提出“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这一背景下,A股IPO数量与募资金额大幅下降,2023年,A股IPO数量从上一年的428家下降至313家,到了2024年,IPO数量仅为100家,募资总额同比下降81.11%。
截至2024年8月27日,自2023年8月27日以来,共计128家公司发行上市,同比减少294家,降幅为69.69%,图为IPO终止企业情况对比/图源:大象研究院
林华理解这样的救市政策。在投资热情总体不高的情况下,IPO融资会分流二级市场的资金,扩容则加剧了中国资产估值的下行。
“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整体到了比较高的阶段。”他说。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为5414家;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9日,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共5416家。
投行项目减少,林华的收入也一并缩水。但比起降薪,更令人精神紧绷的是裁员。
林华表示,过去业内个别券商每年保持着5%左右的“优化率”,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上升,个别部门达到了15%。
职场人似乎都难以避免“市场火热—企业扩招—市场紧缩—企业降薪、裁员”的行业周期,但如果说丁茂经历的周期时长是十多年,林华只用了不到五年,变化在加速到来。
艾伦称得上审时度势,他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与地产相关。2018年毕业时,他判断房地产行业趋势见顶,转而选择了金融,成为一名券商分析师。
在券商机构里,如果说投行是“做项目的”,那研究所就是“讲故事的”。研究所的工作要求分析师们一边静下心来做研究,撰写专业研报,一边与人进行社交,去基金公司上门路演。他们游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方之间,维护资本圈里的人脉,换取消息。
研究所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客户机构(主要是基金公司)收取佣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券商席位进行交易时,需要向券商支付手续费。这部分佣金会按照一定比例支付给提供了研究服务的研究所。
因此,券商研究所的创收与市场公募规模高度挂钩。随着市场交易量的不断下降,可分的蛋糕也不断缩小。
艾伦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分析师的年终奖水平是8—12个月的月薪。2023年,他的年终奖砍半,到了2024年,“基本上没怎么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