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來源: 黑噪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搞藝術?不如先搞定人脈。拜錯師門,拾年功力白練;站錯隊伍,壹幅作品進不了展廳。
當然,基因還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爹是大畫家,那你也壹定是大畫家,即便你根本就不怎麼會畫畫。
因此, “畫展”也成了權力展示場。有些“藝術展”裡壹幅畫標價800萬,畫的是壹條粗粗的紅線配幾個墨點,然後旁邊壹堆人點頭說“極具東方哲思”。
你以為他們真看懂了?其實,他們只是在賭那張紙背後的關系網。
在畫閥世界,這些展根本就不是給大眾看的,也不是用來培養新的藝術家,而是用來給權力站台的。
美不是目的,名與利才是主旋律。
於是你會看到,壹個不知所雲的“名家”,帶著壹幫“高徒”,占盡展覽資源、講座席位、政府采購的通道,而真正能畫、願畫的年輕人,只能在地攤、網絡、或者永遠無人問津的小角落裡默默掙扎。
文學界也壹樣,多少有才華的年輕人連出版發表的機會都沒有,但“寫閥”們憑著文字垃圾壹年能出好幾本書,還可以大張旗鼓搞“作品研討會”。
其實從“學閥”“科閥”到“畫閥”,本質上是同壹回事:知識的世襲化、資源的圈層化、權力的隱性壟斷。
就像古代的門閥望族,今天的“閥族聯盟”們也擁有幾大共性:
論資排輩,尊卑有序:你再有本事,不如人家“某某的學生”;
裙帶成風,近親繁殖:父子皆教授,師徒皆院士,開會像家宴,評獎像族譜;
掌握資源,決定標准:不是你努力決定你能不能成功,而是你有沒有打入他們的酒局。
時間久了,這種現象會逐漸強化為壹種文化基因,被下壹代默默吸收。當每個人都篤信“拼實力不如拼關系,靠努力不如抱大腿”,那社會也將慢慢變質。
很多人解釋:“這是中國特色的人情文化嘛。”
但如果連科研、藝術、教育這些應當是社會最清澈的地方都變成了利益的泥潭,那我們要用什麼塑造民族的未來?
從來如此,便對麼?
這些“閥”,不僅是在浪費資源,更是在損害中國科技、學術、藝術的發展根基,是透支壹代人的信念與熱情。那麼多年輕人躺平,很重要的原因之壹,就是因為“閥”們已經讓人失望透頂了。
哲學上有個概念叫“消極自由”。面對這些容易讓人心灰意冷的現實,年輕人至少可以堅持不拜、不捧、不跪、不盲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