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來源: 北美留學生觀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第壹天上課,老師講中文,身邊90%以上是中國人。我這是出國了,還是換了個城市上補習班?”
最近,壹位赴英讀會計壹年制碩士的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了自己的真實體驗,引發大量共鳴。她花費70萬元赴英留學,原以為將開啟壹段跨文化、沉浸式的學習之旅,沒想到迎接她的卻是“英倫皮,內地餡”的課堂現實。
看似離譜,實則常見。尤其在英國的會計、金融、教育管理等商科項目中,這種“高度同質化、中文主導”的課堂早已不是個例。而這些專業,也恰恰是壹年制水碩爭議的重災區。高昂的學費是否真的換來了預期的成長?我們不妨借此事件,來拆解壹下這類現象背後的真實結構。
英國壹直是中國學生的熱門留學地,而商科,無論申請人數還是集中度,長期穩居第壹梯隊。尤其是會計、金融、市場營銷等方向,幾乎成了默認配置。
HESA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22學年,共有超過15萬名中國學生在英國就讀高等教育課程,約占國際學生總數的22%,在不少大學中,中國研究生帶來的學費收入已占碩士階段總收入的50%以上。
而在授課型碩士課程中,商科類專業中有多個項目中國學生占比超過60%,個別課程甚至高達90%。
例如,《金融時報》曾指出,曼徹斯特大學的國際教育碩士課程中,中國學生比例已逼近滿額。“UCL的市場營銷碩士是我們高中群的‘標配’,基本壹刷offer名單,都是認識的人。”壹位留英學生坦言。
從招生端看,為了滿足旺盛的中國市場需求,不少英國大學本身就對課程進行了“市場化改造”——開設語言支持課程、中文答疑服務、甚至聘請來自中國的老師任教。壹些課程幾乎默認主要服務中國學生,在時間設置、教學方式和評估機制上,都進行了相應“本地化”調整。-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