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來源: 北美留學生觀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換句話說,這樣的“留學班”,從招生、教學到考試,已經更像是設定好面向中國學生的商品課程了。
而這種商品化路徑,大多集中在壹年制授課型碩士項目中,也正是近年來備受爭議的“水碩”集中地。
從國際教育發展的視角看,中國學生的大量集中,本身並非問題。但如果學生進入的是壹個“語言氛圍近似中文授課、文化碰撞缺失、課堂互動單壹”的環境,那麼留學本應提供的那部分“異文化沖擊”和“社交網絡重構”的功能,就被極大削弱了。
不少留學生(专题)反映:“明明去了海外,雅思成績也不錯,但壹學期下來英語反倒生疏了。”原因正是——無論課堂還是私下交流,大多用中文解決問題。班級結構高度單壹,不僅限制了英語的使用場景,也削弱了學生進行“語言試錯”和“文化磨合”的機會。
會計和金融類專業,在英國本地就業門檻較高,非英籍或未通過本地實習篩選者很難留崗。而中國學生在這些“回國導向型”專業中扎堆,導致回國後的競爭極度內卷。加之名校通脹、海歸(专题)貶值,使得這批“速成式”留學學歷在就業市場上的含金量正逐步下降。
真正的海外留學,除了“學位紙”以外,還包括社交能力、跨文化協作經驗、語言使用習慣等“非正式資本”。而這些,往往正是在和陌生文化群體長期磨合中積累的。當留學體驗變成了“全中文環境的知識消費”,這些成長空間也隨之縮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