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21 | News by: 忘川边的但丁 | 有1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吃人,遇上灾年可以吃、齐桓公那样的仁君圣主可以吃、徐锡麟那样“无父无君、辜恩忘义”的敌人可以被吃。这些口子一开,底线一破,那最终难免演化为鲁迅所谓“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既然一片可以吃,那整个也可以吃”。吃人的社会就这样形成了。还“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而人一旦生活在这种其实没有底线的社会中,他的内心注定是充满焦虑和恐惧的——因为这个社会对每个人权利的保障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你被不被吃,全看你自己在什么等级,或者吃你的人是什么来头。
于是所有人的精力也就全部专注于鲁迅所谓“向上爬”和“向下吃”这两件事当中。
“向下吃”是为了积累能量、更好、更快的“向上爬”,而“向上爬”这是为了减少自己被“向下吃”的风险。自此这个社会成为了逻辑自洽的自循环。越发难以破解。
4
而主人公在做了这样一番分析后,最终决定劝一劝这世界放弃吃人: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 ——同虫子一样!”
你可以看到,鲁迅在这段论述当中,其实是用了一些“进化论”的观点的,但与《天演:百年前的“三体震撼”,与国人最信却最被误读的理论》一文所介绍的严复介绍进化论,重点就在弱肉强食上不同。鲁迅对进化论的理解其实更接近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真意。
因为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原文当中就曾指出过,人类社会不是自然界丛林的简单复刻。一个没有共同伦理、法治、公约作为社会底线的社会,是无法进行有效协作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尔虞我诈,只知拜高踩低。最终将导致社会的僵化、腐朽与落后。
这就是鲁迅所谓:“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而这样的社会最终将被世界所淘汰。所以鲁迅说,“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 ——同虫子一样!”
从这一点上来讲,可以说,从严复到鲁迅,中国思想精英那二十年的确没有白过,认知从斯宾塞“弱肉强食”的个体进化论,上升到赫胥黎“德者生存”的群体进化论,这个认知进步是巨大的。
只可惜,鲁迅对这种呐喊所起作用的预期是十分悲观的。在小说中,主人公拼死喊出这一句之后,就立刻被家人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所谓“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再然后,主人公认识到自己不能继续深想下去了,因为再想下去,他会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依赖这个社会活下去的一份子而已。若说败高踩低、弱肉强食、吃人与被吃。自己能活到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于是,“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这句话成为了全文最后的绝唱。
而后呢?而后如文言文序言所述,狂人的“觉醒病”,就好了。就远赴某地去作候补官员去了。至于他到底真的是前事尽忘,还是彻底绝望,索性变得麻木,和光同尘?则不得而知。
其实很有可能是后者——因为一个意识到其所处社会弱肉强食的人,如果不能推动变革,那么他最有效的自保之法,就是比别人更努力的“向上爬”,以保证自己尽量不被吃掉。而这个社会对这个觉醒灵魂的“驯化”也就到此完成了。
鲁迅在这段文言文序言里,给“狂人”主人公安排的结局就时如此,几乎与鲁迅同一时代,美国出了一位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他写作的克苏鲁系小说里,主人公的最终结局往往也是主人公在“古神低语”营造的巨大恐怖中“理性(san值)”掉光,走向疯狂,自己也成为了古神的敬拜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