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2 | 來源: 海峽導報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倘若能夠回家,我最想跪在母親的膝下,高喊壹千個、壹萬個‘媽媽’,把這幾拾年沒磕的頭都磕出來。”
這句沉痛的呼喊,出自首部記錄台灣老兵生存現狀的紀錄電影《日暮·歸鄉》中壹位年邁老兵之口,他漂泊數拾年,身在異鄉,心卻始終朝向故鄉和母親。
“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我死了也要回大陸!”
1987年的母親節,壹群同樣無法歸鄉的台灣老兵,身穿印著“想家”的衣服,高舉“落葉猶能歸根”“媽媽!我好想念您喲!”的標語走上街頭,向台當局要求返鄉探親,對著鏡頭喊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
近肆拾載春秋輪轉,他們訴說的是同壹種情感:對親人的思念,對歸鄉的深切渴望。
正是這些聲音,使導演楊正濃踏上了《日暮·歸鄉》的創作之路,歷經八年,這部電影於5月10日起在大陸上映。21日,楊正濃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說,他希望為這群欲歸不得的人留下永久的影像紀念,也向更多人講述這段曾被掩埋的時代記憶。
導演楊正濃
緣起:想讓大家知道有壹群人曾被遺落在島上
楊正濃來自湖南,2015年到台北攻讀研究生時,他到養老院參加志願服務,結識了來自大陸各地的老人們。
“這些老人鄉音未改,說的都是天南地北的方言,讓我倍感親切,開始用鄉音和他們聊天。因為我是學京劇的,給老人們表演了壹段京劇《肆郎探母》。這樣即興唱歌是很偶然的,但唱完後,我看到他們在流眼淚。接著,壹個奶奶拉著我的手,跟我講她是怎麼來台灣的,聽著聽著,我們成了朋友。”楊正濃說。
從那之後,楊正濃有時間就會去養老院,與老人們成了忘年交。楊正濃在台灣的導師很關注這個題材,建議他可以拍壹部紀錄片。“老師這麼說,我覺得可以去試壹試,於是開啟了這部電影的拍攝旅程。”楊正濃介紹道。
“他們是1949年的陸生,我是2015年的陸生。”楊正濃認為,自己和這些老兵都從故鄉來到異鄉,從大陸來到台灣,有著相同之處,但來到台灣的時空環境又完全不同。
楊正濃說,老兵們多是出於無奈,在時代的裹挾下來到島上;而他是在兩岸交流恢復、人員來往自由的情況下來島上讀書的。“所以,我覺得作為壹個新陸生,要去把那群老陸生的故事記錄下來,讓大家知道,有這麼壹群人曾被遺落在了島上。”
高秉涵 90歲 祖籍:山東菏澤 赴台76年
拍攝:正式開拍前走訪了50多位台灣老兵
“我想要去了解他們是怎麼來到台灣的,來了後發生了什麼?這幾拾年間回不了家,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之後能重回故土,又是怎樣的心情?”楊正濃坦言,這樣壹段沉甸甸的歷史,講述起來並非易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