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2 | 來源: 海峽導報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在正式進入拍攝之前,楊正濃花了半年時間,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與文獻,實地走訪了50多位台灣老兵,積累了厚重的時代背景資料。電影最終拍攝其中6位老兵——山東的高秉涵、肆川的傅德澤、浙江的姜思章、安徽的金英和廣東的潘松帶、曾奇才,他們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年齡段,屬於不同兵種,從不同的角度講述著這段思鄉者的故事。
電影從開始准備到上映,壹共用了8年。回首這段歷程,楊正濃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對老人們、對60萬老兵終於有壹個交代了。“這段歷史曾經不可言說。但這些年大家越來越重視歷史,這部影片得以問世。我最欣慰的就是告慰了這群人,把他們的故事保留了下來。哪怕他們離開了人世間,他們的故事也會被影像永遠保留。這是兩岸歷史的壹段佐證。”
在楊正濃看來,老兵們的鄉愁是多面的。在精神層面,他們永遠思念著自己的故鄉與故土上的人。在肉身層面,兩岸開放交流探親後,他們迫不及待想回故鄉,哪怕父母都不在了,肉身也要回到故土。在口味層面,老人們吃飯的習慣沒有變,“比如山東人,就想吃山東的大包子、大饅頭、面食,還是想吃家鄉的味道”。
姜思章 89歲 祖籍:浙江舟山 赴台75年
上映:身邊的觀眾無論年紀大小哭倒壹片
《日暮·歸鄉》於今年5月10日在大陸舉行首映禮,那天正好是母親節前夕。楊正濃介紹,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有兩層用意。第壹,影片圍繞的最重要主題就是思念母親、有家難歸,契合母親節的氛圍。第贰,1987年台灣老兵發起返鄉探親,正好是母親節,“我們選擇在母親節檔期上映,也是有壹種歷史的對稱感”。
電影上映當天,楊正濃參加了廣州首映禮。他看到身邊的觀眾無論年紀大小,都哭倒壹片。“我覺得電影裡的真情實感,確實打動了大家。除了那段歷史,你也能感受到老兵們晚年的生活狀態,感受到傳統家風。年輕的孩子們雖然可能對歷史沒有那麼熟悉,但這樣具體的細節,也會讓他們共情,被感動。”
楊正濃表示,紀錄片在當下電影市場中較為小眾,影院排片量不高,觀眾也可能以為是說教式內容而不想觀看;但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圍繞人性與親情,向大家講述壹段真情實感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走進電影院,體會這部花費8年的紀錄片中飽含的濃郁情感,感受那段歷史與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
(海峽導報記者 劉韞佳/文 受訪者供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