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3 | 来源: 环球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知情人士向香港(专题)《南华早报》透露,从5月12日至5月18日,阿里巴巴旗下购物平台上,来自美国买家的询盘数量较前一周激增逾40%。报道提到,该平台上的美国企业中小型居多,这一激增凸显出美国企业正迅速行动,利用这90天的窗口期囤积货物。数据显示,一些买家甚至在寻求确保年末节日季的库存,本周与圣诞产品相关的询盘数量增长了20%以上。
除了节日商品外,从玩具到家具再到食品、药品,众多行业都感受到了关税冲突降温后的订单增量。彭博社报道提到,上周中美航线中预订量最大的商品品类包括塑料管材、服装以及玩具。在义乌做袜子出口的商家傅江燕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以往南美、南非是公司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但中美关税降低之后,一些美国客户托外贸公司来咨询,想要进货。
一名在中国为亚马逊玩具销售寻找货源的销售员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自中美日内瓦经贸谈判结束以来,她所在公司的订单量激增30%,公司正在招聘更多员工以满足需求,“而这仅仅是第一周。”一家主营家居用品的出口代理机构销售经理也表示,目前的销售额已达到典型的旺季水平。
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张春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海南,对美航运的货物主要是罗非鱼和一些药品。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罗非鱼产区之一,其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近1/3。美国自2025年3月起对中国罗非鱼加征关税至45%,后进一步升至79%,导致海南对美出口订单骤减。2025年一季度,海南对美出口量同比下降50%-60%,但通过中转贸易(如经新加坡航线)仍保持部分市场份额。张春生提到,“前段时间货物都漂在海上,令我们非常头疼。目前对美出口正在恢复中,我们希望在90天的时间窗口内多运一些。”
一家位于广东的制造商主要生产咖啡机、烤面包机、熨斗等各类家电产品,该公司供应链经理对彭博社表示,4月份订单暂停后,最近该公司已收到美国方面一连串恢复生产的请求, “现在工厂里的机器都在不停运转。90天时间太短了。生产、运输,我们一分钟都等不了。”
不少美国商家表示,他们希望在窗口期内尽可能多地从中国进口货物。CNN报道称,中国工厂和港口一片繁忙,中美两国的企业都急于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表示,依赖假日销售或医疗保健产品销售的公司可能会借此机会补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商家仍然表示,90天后会发生什么尚不可知,仍然对不确定性表示担忧。但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供应链副总裁杰西卡·丹克特表示:“现在至少有了90天的相对确定性,我们预期贸易量将再次回升。”
美国物流商正经历“仓库争夺战”
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贝丝·贝尼克经营着一家名为Busy Baby的小公司,主营婴幼儿用品,所有的产品都在中国生产。21日,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周她已恢复向中国工厂订货。“我订了一个集装箱的货,我希望能在90天内收到中国商业伙伴发来的商品。这是我们今年第四季度也就是节日季要销售的产品。”她表示,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贯高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顺利完成这个加急订单任务。”
贝尼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加征关税和近期上涨的海运费用带来的额外成本主要由自己承担。她通过社会捐款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缓解成本危机,但不足以全部抵消成本损失。“运费比往常贵了很多。我们通常运一个集装箱的费用是4000美元左右,而这次超过了1万美元。此外,我们还将支付大约5万美元的额外关税。”她告诉记者,她的公司无法在零售端涨价,因为新生儿产品的客户大多是“价格敏感型”。
“最近几天,美国的物流商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仓库争夺战’。”路透社21日报道称,美国进口商正加速将大量的普通仓库改造为保税仓储设施。这类设施可在商品售出前暂缓缴纳关税。目前全美保税仓库数量已超1700处,受华盛顿掀起的关税战影响,多地保税仓库已满负荷运转,仓储费用飙升。有行业消息人士透露,企业正密集向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申请扩建保税空间。物流研究公司WarehouseQuote副总裁胡瓦尔特表示,一些企业的申请积压周期已超6个月,而在去年同期审批时间很短。
经历这次同中国供应链的再度联系,一些美国零售商和品牌创始人深深体会到让制造业产业链“回流美国”的想法是多么不现实。在美国“现代零售”网站20日的一篇行业采访文章中,美国智能时尚家居用品企业Loftie的创始人哈赛特坦言,让公司的产品实现“美国制造”从来都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最近的关税风波让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我们的一些主要产品全部由中国工厂制造,这类产品的组件无论是在美国、加拿大(专题)或墨西哥都没有生产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