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4 | 來源: 羅sir財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什麼靠補貼的競爭在今天是不可持續的?
拾年前,不管是外賣還是團購,亦或是打車,基本上都是靠補貼先吸引用戶,培養用戶的心智和消費習慣,然後慢慢盈利。
這個方法在當時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當時互聯網對國人而言還比較陌生,所以需要用補貼來培養心智和習慣。
其次,拾年前的互聯網生態還壹片藍海,沒有太強的競爭,很多領域也是空白的;這個時候靠先補貼後盈利,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補貼帶來的邊際效益是遞增的。
但今天,中國智能手機用戶已經突破了10億大關,用戶心智起來了,習慣也起來了,這個時候再進行補貼大戰,最終犧牲的,可能是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換句話說,過度競爭就是內卷,而內卷只會帶來內耗,這並不利於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這壹點其實不難理解。
今天各個平台都在補貼,看起來商家訂單量增長了,消費者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品質更好的外賣,而騎手也有更多訂單量,還能夠吸納更多人就業,似乎是壹舉叁得的事情。
但補貼的錢從哪裡來呢?
即便是在理想的情況下,商家承擔壹半、平台也承擔壹半,但這壹定會導致利潤減少,利潤減少會帶來什麼後果?
對商家而言,利潤減少,就只能壓縮其他成本,例如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亦或是食材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補貼壹旦停止,消費者還會如此高頻點外賣嗎?
事實上從美團的外賣數據來看,日常高頻點外賣的群體其實就是中國月收入5000以上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在中國有著非常明確的數字,那就是7500萬人。
換句話說,中國的外賣市場其實也就這麼大,高頻點外賣的人大概也就7500萬人左右,這還要排除在家做飯等因素。
壹個人之所以會點外賣,而不是在家做飯,壹定是他的單位時間成本高於在家做飯成本,因此為了圖方便或快捷,才會點外賣。
而壹個月收入3000元的人,壹個小時的成本可能也就拾元錢,反過來也就會更傾向於在家做飯,或者線下就餐,而不是點外賣。
外賣市場就這麼大,如今這麼多平台湧入用補貼來競爭,而壹旦補貼過去,不管誰贏誰輸,最終受傷的,壹定是市場。
基於這壹點,外賣大戰被叫停,本質上還是為了讓平台經濟能夠健康有序長遠發展。
上壹輪外賣大戰結束後,美團和餓了麼都曾相繼收窄平台補貼,告知商家參與補貼活動可以獲得額外平台流量支持。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外賣商家利潤不斷下滑的主要原因。
當消費者不斷被外賣補貼券給固定心智,那麼壹旦離開補貼,消費者的外賣購買頻次壹定會下滑,尤其是在今天價格越來越敏感的時候。
這個時候,補貼就不能停,而商家也只能不斷去卷補貼價格,從而獲得平台流量支持。
最終,這會進壹步蠶食餐飲行業的利潤,導致從業者的收入下滑,繼而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和就業。
這是壹個惡性循環,也是外賣大戰被叫停的主要原因。
平台經濟,本質上是不可能實現“多快好省”的。壹頓飯,送到消費者面前會增加很多成本,用餐普遍在高峰時期,打包會增加人力成本,騎手配送有成本,騎手站點還有管理和調度成本,平台總部也有運營售後成本。-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