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4 | 来源: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电影《塔洛》剧照
《寻找智美更登》(万玛才旦,2009年)中,传统的藏地戏剧面临着停止的威胁,而《静静的嘛呢石》则描绘了一位年轻僧人内心的冲突,他受到《西游记》的影响。《气球》(万玛才旦,2019年)中的女主角在父权制和宗教信仰的双重压力下面临扞卫生殖自由的困境。在《老狗》(万玛才旦,2011年)中,一位年迈的男子为儿子决定将最后一只纯种藏獒当宠物而感到痛苦,通过个人叙事描绘了更广泛的关注点。
无论是被视为等待拯救的野蛮之地,还是后来被置于汉族想象中的纯净之地,这些电影的叙事视角仍然牢牢扎根于中国的文明工程中。以上电影中民族的描绘强调了与不同民族的区别。语言、食物、服装和习俗等民族标志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建立一种“我们”的意识,还有助于形成一种“他们”的意识。
电影《气球》剧照
这种思维方式,将少数民族限制在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中,阻碍了发展平等主义视角和多样性欣赏作为中国国家项目的基本要素。然而,如巴拉诺维奇所说,这些表现实践为支配和服从铺平了道路。
广义而粗略地说,格拉姆斯基认为,文化产品一方面受到其产生的社会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不同群体之间力量平衡的影响。
在罗宾看来,这种非常粗略的框架非常适合评估今年藏地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代表性,特别是电影,可以被视为“受到被统治群体对经济统治的积极抵抗和驳斥”的文化产品。这个时期的藏地电影倾向于聚焦于普通藏地人,因为个人叙事的危机暗示着整个藏地社区的更广泛的文化认同危机。
电影《塔洛》剧照
结语
在中国电影领域,藏族导演正在重新塑造银幕上的藏族形象,但他们面临着审查的普遍挑战。正如托尼·雷恩斯在万玛才旦(2005年)的案例中所指出的那样,审查会阻止许多潜在的故事触及不可触及的话题。
但是,与200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转型一样,新时代的藏地电影人正试图超越传统的意识形态控制,更直接地反映出真实的藏族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藏地电影也为西方观众提供了一个与中国当代氛围不同的视角,有助于改变藏地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