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5 | 來源: 鳳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哈佛 | 字體: 小 中 大
哈佛大學和特朗普(专题)政府的法律博弈愈演愈烈。
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克裡斯蒂·諾姆宣布,自2025-2026學年起,政府將撤銷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與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這意味著,這所美國頂尖高校將失去接收國際學生的資格。現有的近6800名國際學生被要求在短時間內轉學,否則將失去在美合法身份。
這壹史無前例的“禁招令”不僅令哈佛校方和學界震驚,也讓全球開始憂慮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截至目前,哈佛大學已爭取到地方法院的臨時限制令,在法院的最終裁決做出前,臨時限制令可讓該校學生的合法身份暫時保留。
就“禁招令”范圍是否會擴大,特朗普未予以明確否定。他在5月23日回應說:“我們正在考慮很多事。哈佛必須改變它的方式,其他(高校)也需要改變。”
美國華裔(专题)法律學者、律師張軍向《鳳凰周刊》坦言,“總統簽署行政令只需壹紙文書,但挑戰它卻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如果受影響群體不提起訴訟,行政令就會默認生效;而壹旦進入司法程序,普通人需要承擔遠高於政府方的成本和壓力。這種不對等的博弈,使得行政令即使存在法律爭議,仍能對弱勢群體造成實質性沖擊。”
“把國際學生當做籌碼”
在美國,聯邦政府的確有權取消高校的SEVP認證,但通常基於教學資質或行政違規,而特朗普此舉顯然帶有強烈的政治動機,引發各界擔憂。
哈佛大學被要求必須在72小時內滿足壹系列要求,以獲得“機會”重新獲得招收國際學生的權限:包括向政府提供過去伍年在該校就讀的外國學生的紀律記錄,在校園內進行“非法”抗議活動的資料。
國土安全部稱,之所以采取這壹舉措,是因為此前哈佛大學拒絕向政府提供有關國際學生的記錄。諾姆指責哈佛“煽動暴力、助長反猶主義,並與中國合作”,因此未能保障校園安全,不具備接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對於美方的做法,外交部發言人毛寧5月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中方壹貫反對將教育合作政治化,美方有關做法只會損害美國的形象和國際信譽。“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毛寧說,中方將堅定維護海外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
除了吊銷SEVP認證,聯邦政府還試圖幹預哈佛的課程設置和招生、招聘政策,並計劃削減近40億美元的聯邦撥款。美國《紐約(专题)時報》披露,目前已有六個聯邦機構對哈佛大學發起至少八項調查。
5月23日,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Alan M. Garber)公開發聲,怒斥特朗普政府此舉“非法且毫無根據”,直指這不過是“政府打壓學術獨立的又壹報復手段”。同日,哈佛向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誓言通過法律手段抗擊政治幹預,訴狀中寫道:“沒有國際學生的哈佛,不再是哈佛。”
收到訴狀後,地區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Allison Burroughs)迅速頒布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伯勒斯在壹份判決中說,哈佛大學提交的臨時限制令動議指出,若未能及時聽取各方意見,其將遭受“立即發生且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法院要求維持現狀直至聽證會舉行。該法院網站信息顯示,聽證會定於當地時間5月29日10時30分在該法院舉行。
不過,這種喘息可能只是暫時的。哈佛當前國際學生總數約為6800人,占到總數的27%。中國人目前是該校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2024年,約有1203名國際學生來自中國。哈佛大學的律師表示,如果這些國際學生失去合法身份,將產生“直接且毀滅性的影響”。
“這不僅令人恐懼,更讓人心碎。”正在哈佛就讀的奧地利學生卡爾·莫爾登(Karl Molden)如此說道。對莫爾登來說,被這所常春藤盟校錄取是他壹生中最美好的壹天。如今,他即將完成政府學專業的第贰年學業,但感覺“壹切都要崩潰了”。目前,莫爾登已向牛津大學遞交了轉學申請。
即將畢業的22歲瑞典學生利奧·格爾登(Leo Gerden)向美國媒體坦言:“特朗普政府如此非人化地對待我們,這太殘忍了……他們實質上是把國際學生當作哈佛與白宮之間爭斗的籌碼。”他擔心,更多高校將步哈佛後塵,“(美國境內)轉學也未必安全”。他表示,明年,他將在中國攻讀全球事務碩士學位。
受波及的不只是普通學生,也包括外國政要們的贰代,如加拿大(专题)總理馬克·卡尼的女兒克萊奧、比利時王儲伊麗莎白公主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