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7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4年6月26日,武汉东湖学院,学生们在户外智慧健身中心锻炼。
在北京市某科研院所读硕士的陈然目前已无须再面对体测。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读本科期间,对体测非常焦虑。学校会将体测成绩与评奖评优相挂钩,体测成绩超过80分才有资格参与当年的奖学金评选,因此学生们都很重视。“体测中有一项是肺活量测试,我们宿舍当时还专门买了肺活量机,临测试前几天在宿舍里疯狂地吹。”但她观察到,不少学生在体测结束后的一整年大都不会再运动,所以体测分数更像是学生应对体质水平评估的一种“短期速成的结果”。
侯筱认为,体测本意是通过“测试—反馈—干预”机制,“以测促炼”,引导学生形成长期的健康运动习惯。若学生仅在测试前集中锻炼,测试结束后又恢复不健康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身体素质,还有可能面临运动损伤的风险。
在国内部分高校,还开展了为提升大学生运动量而设置的“校园跑”打卡活动,但部分学生仍会采取应试策略。王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所在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跑40公里,完成打卡20次,每次2公里,且每天只能打卡1次。“校园跑”有配速和路线的要求,只有达到规定配速并沿着预设路线跑才算打卡成功。
王莹说,有个学期离“校园跑”打卡的截止时间只剩20天左右时,自己还有15次没有跑,所以最后那段时间每天都去跑。每学期临近截止时间时,都能感受到校园里跑步打卡的人数激增。“大家好像都是压在最后才完成,极少有人会去非常规律地完成跑步打卡。”
但即便如此,王莹依然认为“校园跑”打卡有其价值。王莹所在学校将“校园跑”完成情况与体育课成绩相挂钩,如果每学期没有完成40公里打卡,体育课就会挂科。王莹坦言,其实许多学生都不乐意参与“校园跑”活动,“很多人都是叫苦连天”,但这一方法确实能有效地督促大家运动起来。
大学时期是个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由青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过渡阶段。从长远看,大学时期的体质健康问题会对中老年时期的健康状态产生什么影响?
宋逸表示,大学阶段出现的心肺功能下降、肌肉量减少和代谢异常等问题,会持续损害机体功能,增加未来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发病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作息紊乱、运动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往往具有行为惯性,容易延续至中老年阶段。
侯筱认为,大学阶段是人体“峰值骨量”和“峰值肌力”形成的关键窗口,也是心肺耐力重塑的黄金期。大学时期身体素质下降会产生危害健康的“后效应”,那些在大学期间缺乏锻炼或保持不良生活方式的学生,未来可能面临较高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甚至过早死亡的风险。
沈阳一高校的图书馆内,学生们挑灯夜读。
避免高年级出现“运动断层”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要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趋势,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全生态的干预体系。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江苏省扬州市某高校一位辅导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开展了运动科学、急救护理等主题的讲座,旨在增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贾英男在复旦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选修课,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门课分为5个模块,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避险。他表示,该课以提升健康素养为导向进行设计,特别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如何给自己设置合适的食谱等。“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形式不是卷子,而是给自己和家人设计一套健康管理的个性化方案,然后由老师来点评。”目前,这门课已开设4年多,每学期有20多名学生选课,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评价都很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