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7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侯筱表示,按照教育部现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本科生在大一、大二至少要完成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也就是每周两次、每次45分钟左右。这一安排满足了“底线合规”,但距离《规划纲要》所倡导的“每天一小时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和《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中提出的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的推荐量,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当前体育课的时长和强度很难满足大学生活动量的需求。
宋逸认为,课程改革是关键突破口,应突破传统体育课模式,构建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阶梯式体育课程体系,避免高年级出现“运动断层”。同时,创新教学内容,引入科学有趣的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通过组织各类运动社团、定期举办趣味赛事、设立运动奖励机制等方式,让体育锻炼从被动要求转变为自发需求。
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于洪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努力程度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十几年了,我每次在第一节课都会说这么一句话:我不会让任何一个体育基础差但努力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挂科,但如果一个学生是来混学分的,哪怕他是体育代表队的,我也会考虑让他挂科。”
于洪军特别提到“碎片化运动”的概念。对于那些没有整块时间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可以在学习间隙进行跳绳、俯卧撑等碎片化运动,防止久坐带来的腰部损伤。“碎片化运动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认为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健康干预方式。”
除了加强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外,宋逸认为还应从政策层面着手,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覆盖全学程的健康档案追踪系统。同时在校园环境方面,打造“运动友好型”基础设施,包括增加开放式运动空间、设置智能健身设备、优化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等。
(文中刘婧、于婷、王莹、陈然均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