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8 | 来源: 冰川思想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事后看来,王健林的决定显得非常具有预见性。
随着监管部门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控制的加强,以及“房住不炒”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逐渐放缓,许多曾经激进扩张的房地产企业都陷入了债务困境。而万达通过提前布局,避免了更为严重的财务危机。
这些举措显示了作为老江湖的首富对于市场趋势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尽管后来万达集团仍然面临了不少挑战,但相比那些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并最终陷入更大危机之中的同行们,王健林显然走在了前面。也正是因为他的远见,万达才得以度过最坏的时刻。
03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命运固然需要靠自己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尽管首富早早就看到了危机的端倪,可从近期的一系列进展来看,危机始终都未曾消除,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尽管王健林早在2017年前后便敏锐地意识到行业拐点的到来,并率先推动轻资产转型,但随着政策调控的深化以及消费市场的有待提振,这场行业危机只是从水面上转入了水面之下。
对于万达集团来说,到了今天,尽管最坏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了,可它所面临的挑战已从单一的流动性压力演变为长期压力,而这所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在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下的深层矛盾。
城市化进程放缓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住房需求结构性萎缩,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空置率攀升,而一线城市土地成本与房价倒挂现象加剧,开发商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
另一方面,房企融资渠道受限,尤其是表外融资工具的监管趋严,使得依赖高负债扩张的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以恒大、碧桂园为代表的头部房企债务危机,不仅暴露了行业过度依赖金融杠杆的脆弱性,也引发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2.77万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较1—3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9.6%,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根据中指数据,4月,300城住宅用地成交规划建面同比下降1.4%,房企拿地意愿降至历史低位,行业整体进入深度调整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尽管王健林可以通过出售核心资产回笼资金,短期缓解债务压力,但长期来看,这种“断腕式”自救并未触及债务结构的根本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万达的困境,也是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的缩影。
当资本从地产大规模转向AI、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房企被“遗忘”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告别土地财政依赖、重构增长动能的必然代价。
从万科被国资接管到万达的资产甩卖,曾经头部龙头房地产公司的困境,事实上预示着的是旧模式的终结已不可逆,而新生的阵痛仍将长久持续。
万达的命运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终结的注脚。过去“胆大为王”的扩张逻辑已被“碎银时代”的精细化生存取代,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政策调控与资本博弈中的腾挪空间日益逼仄。
留给王健林的时间和空间,确实都已经不多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