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28 | News by: 不正确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若将“性繁荣”视为一种社会需求,政策应避免过度道德化监管。例如,中国近年酒吧等“暧昧经济”的衰退,部分源于娱乐场所的严格管控,抑制了社交消费场景。适度宽松的社会氛围,才可能释放消费潜力。
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性开放与消费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娱乐、广告等产业的繁荣。
而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案例也可以证明,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呈现显着的相关性。下面我重点说说日本。
2
日本“低欲望社会”,非常典型地揭示了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之间,有着非常深层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体现在经济压力、社会文化变迁、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中。
先用数据说话: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18-34岁人群中,39%的女性和36%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性需求减退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萎缩,例如:2024年日本新婚情侣数仅60.7万对,较上年减少1.4万对,婚庆、住房、育儿用品等消费随之减少。
娱乐消费的下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仅是夜店等“暧昧经济”场景的消费衰退,甚至于连奢侈品也会受牵连陷入低迷。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性需求也是作为经济活力的心理映射而存在的。
在日本,“宅文化”与消费降级关系密切。二次元文化的盛行催生的“宅男宅女”群体,喜欢通过虚拟角色(如与初音未来结婚)满足情感需求,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减少了婚恋市场的活跃度及相关消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性心理的负面转向正在形成一种思潮。青少年对性持负面认知的比例上升(如认为性是“羞耻的”,或女性打拳厌男、直男厌女),进一步削弱了与性相关的消费动力。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加班与终身雇佣制,导致年轻人缺乏社交时间和精力。调查显示,超负荷工作使男性恋爱时间减少,女性因经济不稳定推迟婚育。这种“时间贫困”加剧了性需求与消费的双重抑制。
日本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年轻人因担忧“无法承担子女教育费用”而放弃生育,连带抑制了母婴产品、教育服务等消费。
日本总人口已连续14年下降,2065年预计降至8808万,其中40%为老年人。劳动力减少导致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意愿受挫,形成经济停滞与低欲望的恶性循环。
日本政府虽推出生育补贴、加薪政策,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2024年春季劳资谈判实现33年来最高加薪幅度(5%),但实际消费仍负增长。这表明,单纯经济刺激难以扭转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变迁。
日本的案例表明,性需求不仅是个人生理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性需求减退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消费:最直接的是,减少婚育、娱乐等关联消费;看上去比较间接,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性萧条会削弱社会信心,抑制创新与冒险精神。
结构上的困境是,它会加速人口萎缩,导致市场长期收缩。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性萧条,与日本不同,有太多政策上胡乱压制的因素。
3
从进化生物学的视角看,性行为的频率受环境压力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
短期经济危机中,个体可能因生存压力,降低性欲以保存资源(如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的“无性族”现象)。
然而,长期禁欲或性压抑,又会违背人类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人类学家蒙塔古说过,性与生育分离(如避孕技术),推动了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分工优化。若社会过度强调禁欲,可能阻碍性别平等与家庭结构变革,削弱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供给。
举例来说,中国95后婚内无性比例上升,可能影响生育率与长期人口结构,进而制约经济增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