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5-29 | News by: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契约与自由的讨论中,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确定的是,每个决策都需要清醒、慎重的权衡。人们能够享受它带来的幸福,也可能会在某一刻付出相应的代价。
作者 | 陶潇
5月的朋友圈,晒结婚的人总是尤其多。
“领证5分钟,拍照排队1小时。”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后,仅凭身份证即可完成婚姻登记,各地民政局很快迎来第一个登记“小高峰”。5月20日,不少人通宵排队领证,花店和跟拍的生意也十分火爆。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结婚时倾向于选择新颖的仪式;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即使当下找到了想要与之共同生活的伴侣,也未必会选择“领证”。
领结婚证代表着权利与义务,它亦一度代表着情感文化中的承诺。但随着流动的现代性的实践,家庭的多种模式也在被不断地增添。在不确定性面前,有些人选择不领证作为临时状态,等到“合适时机”再说,而也有人试图探索新型伴侣关系。
(图/《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Soul App近日发布的《Z世代婚姻登记态度调研》显示,在两千多个有效用户样本中,51.78%的90后、50.83%的95后和41.87%的00后坚持必须领证,认为领证是爱情从浪漫到现实的“仪式感里程碑”。其中,女性不想领证的比例(14.36%)是男性(4.60%)的3倍以上。
选择暂时不领证有许多理由,事业、财产、生育抑或是一生不变的誓言,都足以让谨慎的人再三掂量是否要步入一段婚姻。但若只同居、不领证,情侣们真的会更幸福吗?
“领证之后,催生会更狠”
30岁的林夏已经和男友同居6年了。这期间,他们养了两只猫,带着毛孩子从北方搬到南方一线城市。双方家长催婚过多次,但他们再三表达了坚定的不婚意愿,长辈们渐渐催得少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