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9 | 來源: 加西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加西網綜合)在紐約州中部,壹輛停靠在鄉村空地上的小型房車裡,42歲的肖恩·K 正在整理他的送餐裝備。
作為壹名曾經年薪超過15萬美元的軟件工程師,卻因為人工智能AI,如今只能靠 DoorDash 送外賣維生。他在網上講述自己申請 800 多個職位都被拒絕的經歷。
這是現實生活中壹位技術從業者在快速演進的人工智能AI浪潮中所經歷的真實故事。他的遭遇,也許正是無數高技能知識工作者未來可能面臨的預演。
技術浪潮下的失業者
肖恩·K 曾是西海岸壹家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擁有豐富的項目經驗和穩定的職業軌跡。但在過去兩年半,他目睹了壹個不容忽視的趨勢:盡管公司盈利良好,工程團隊卻不斷被縮減,裁員的理由從未明確說明,卻越來越頻繁提及“效率提升”和“人工智能替代”。
“我們很多人不是因為表現差而被裁掉的,”他在 Substack 上寫道,“而是因為有了比我們更便宜、更‘不會抱怨’的選擇——AI。”
他將自己當前的困境看作是壹個系統性問題的體現。他表示,雖然人工智能能在某些場景中提高效率,但也正逐步讓傳統知識崗位失去立足之地。
柒百多份簡歷,壹次未果
自從被裁員以來,肖恩已提交了將近800份求職申請。他形容找工作如同在進行“西西弗斯式的任務”:每天投入大量時間修改簡歷、尋找匹配崗位,卻常常連壹個自動回復都收不到。
他坦言,技術面試過程比以往更加苛刻,且有明顯年齡歧視傾向。“在很多時候,我的技能比面試官還要豐富,但這似乎並不能幫我拿到這份工作。”
而篩選過程的第壹關——由AI系統預審簡歷——就已將大量求職者擋在門外。他猜測,自己落選的主要原因在於簡歷中沒有足夠多熱門的AI關鍵詞,盡管他的經驗涵蓋了大多數核心技術。
技術人才的“被閒置”
在傳統邏輯中,擁有技能的人不該被閒置。但現實是,技術發展帶來的不是崗位擴展,而是崗位壓縮。肖恩提到,他從追求工程經理職位,到退而求其次申請中級崗位,再到最後連 WordPress 前端開發這樣的崗位也開始投遞——薪資只有他原來的壹半甚至更低。
他甚至考慮過完全轉行,包括學習成為設備操作員、無人機飛行員,或開壹家公司從事高壓清洗服務。但他坦承:“哪怕是這些新職業,也往往需要時間和資金投入,而我現在兩者都缺。”
盡管擁有幾處房產,他的現金流依舊吃緊。房屋出租幾乎沒有盈利,賬單、維修、房貸和生活成本不斷侵蝕他微薄的收入。
目前,肖恩居住在自己的房車中。他每日靠送餐平台 DoorDash 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他坦言,這份工作對身體與精神都是巨大負擔。“這是壹種體力與尊嚴的雙重消耗,但這是我目前能做的。”
他還遭遇了失業系統的低效與挫敗。“這是我見過最官僚、最無用的體系之壹。”他曾多次嘗試申請補助,卻屢屢陷入技術問題與流程障礙中,始終無果。
但即便如此,肖恩並未完全失去希望。他繼續在 Substack 上寫作,分析人工智能對社會結構的沖擊,並積極推動關於“人類勞動價值”話題的公共討論。
他是個例,或許是未來的縮影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能威脅的是低技能崗位,但事實上,高技能崗位受到的沖擊更深、更快,”他說。
“AI 替代人類勞動的能力越來越強,而我們的制度仍要求你‘為公司賺錢’才能獲得最基本的生活資源。這本身就是壹個結構性矛盾。”
他呼吁社會正視技術變革帶來的深層次問題。他在文章中提出,未來社會應當從“用人類換效率”的思維模式,轉向“用技術換福祉”的目標導向。
他認為,保障人類基本生活權利、推動全民基本收入、重塑人與工作的關系,都是在AI時代必須面對的議題。
盡管現實艱難,肖恩依舊堅持鍛煉、與朋友保持聯系,盡可能地維持心理健康。他堅信,自己曾從無家可歸中走出,如今也能再次重啟。
“我不是在逃避技術。我是其中的壹員。我只是在適應壹個全新的現實。”
他說得平靜,但語氣堅定。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喚起人們對未來社會的更多思考——不僅是關於科技的進步,更是關於人類的尊嚴、機會與歸屬感。
也許,這正是這位“被時代拋下”的工程師,仍然願意分享故事的原因。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像肖恩這樣的技術人,不應只是被時代“取代”的注腳。他們的經歷,更應成為我們思考社會未來走向的重要起點。
- 溫哥華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或許可,嚴禁轉載或摘錄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