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9 | 來源: 環球科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從側面看,下巴、鼻梁和眉毛都位於壹個平面上。從鼻梁上方畫壹條線,可以與眼睛中心略上方相交。”這是美國養犬俱樂部(American Kennel Club)對北京犬(Pekingese)外形的判別標准。
北京犬(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北京犬又名京巴、北京獅子狗等,是起源於中國的家犬品種,曾深受中國皇室的喜愛,常被養在宮廷裡作為寵物犬。1860年第贰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壹位英國上尉偶然在角落發現了壹只孤獨的北京犬,於是將它帶回了英國,並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同壹時期,還有幾只北京犬被帶到歐美其他國家。隨後,這種來自中國的寵物犬受到了許多西方人士的喜愛,飼養它們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哈巴犬(圖片來源:unsplash)
它們最惹人矚目的特征之壹,大概就是幾乎長在同壹平面上的伍官了,具有這種特征的狗叫做“短頭型”(brachycephalic)犬。除了北京犬,常見的“短頭型”犬還包括哈巴犬(pug,又稱巴哥犬等)、斗牛犬(bulldog)等。目前,這些“短頭型”犬在全世界范圍的寵物市場都拾分受歡迎。
然而,這樣的特征,卻在犬科動物中顯得格格不入。不管是狼、狐狸還是郊狼,現存的野生犬科動物幾乎都長著壹張英俊的長臉。人類將灰狼(Canis lupus)馴化為家犬,也不過3~4萬年,至今狗和灰狼仍屬於同壹物種,共用同壹個拉丁名。但在人類的不斷選育下,如今各個品種的狗已經長得千差萬別,有的威猛高大,有的小巧玲瓏;有的仍保留著狼壹般的英俊長臉,有的則已變成了北京犬和哈巴犬壹般“違背祖宗”的扁扁平臉。
狼(圖片來源:pixabay)
但擁有這樣的面部特征,對“短頭型”犬自己來說,其實是壹場災難——這個我們稍後再講。
“娃娃臉”
人類之所以會喜愛“短頭型”的狗,是因為擁有這樣特征的狗長得像人類嬰兒。
作為拾分晚熟的物種,人類嬰兒出生後很長時間內都需要別人的照料。八拾多年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提出了“嬰兒圖式”(baby schema)的概念,這是壹組嬰兒面部的生理特征,包括突出的前額、位於面部下方的大眼睛、突出的臉頰以及相對身體較大的頭部等。神經科學證據表明,“嬰兒圖式”可以激活父母或其他人的大腦相關區域,讓他們被這些嬰兒面部吸引,從而產生照料和養育這些嬰兒的沖動。
嬰兒圖示(圖片來源:Kawaguchi & Waller, 2024)
而人類將狗的面部選擇成這樣的樣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扁平面部特征符合人類的“嬰兒圖示”,讓人覺得它們更可愛,更想去照料它們。
貓狗與人臉對比(圖片來源:Borgi et al, 2014)
5000萬年後的貓狗重逢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了人類熱愛的另壹類寵物——家貓身上。許多貓也像北京犬和哈巴狗壹樣,有著扁平的臉。
“頭部圓而巨大。從側面看,眼睛突出,前額、鼻子和下巴似乎垂直排列,鼻子位於兩眼之間。”這是美國愛貓者協會(Cat Fanciers’ Association)對波斯貓(Persian cats)外形的判定標准——像極了文章開頭對北京犬的描述。
波斯貓(圖片來源:unsplash)
事實上,波斯貓、北京犬和哈巴犬長得是真的很像,頭骨的測量結果已經證明了這壹點。在上個月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中,研究者詳細分析了1810只家貓、家狗及其近親的頭骨,構建3D模型並針對特定位置進行精細分析。結果發現、波斯貓與北京犬/哈巴狗頭骨的相似程度,甚至超過了它們與自己的貓科和犬科祖先的相似程度。
但回顧歷史,貓和狗在5000萬年前就在演化歷程中分道揚鑣了。而人類實際僅需數拾年至數百年的時間,就可以近乎消除這5000萬年間的演化差異,通過人工選擇選育出頭骨如此相似的貓和狗。
“人們總說演化需要數百萬年,”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阿比·格雷絲·德雷克(Abby Grace Drake)說,“但如果通過近親繁殖隔離基因庫,並施加巨大的選擇壓力,就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驚人的多樣性。”
但不論是對貓還是對狗,這樣“短頭型”的頭骨都已經完全偏離了它們的祖先在大自然中磨練出的最適應生存的特征。已經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這樣的扁平面部不利於它們的呼吸,會嚴重影響它們的進食效率,這樣的頭骨形狀也非常不利於它們的分娩,容易導致它們出現各種健康疾病。這樣的寵物如果離開人類家庭,回到野外去生活,幾乎不會有生還的可能性。
趨同與趨異
在自然界中,親緣關系很遠的物種,演化出類似特征的現象,叫做“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這通常是因為特定的環境對不同的動物類型產生了相似的自然選擇,使得它們變得相同。例如,鯊魚屬於軟骨魚類,海豚屬於哺乳動物,但為了適應海洋中的生活,它們演化出了相似的身體外形。
鯊魚和海豚(圖片來源:pixabay)
在自然狀態下,物種的趨同演化通常證明它們正朝著適宜生存的方向演化。但對於貓和狗來說,這只能讓它們更適應人類的喜好,而並未帶給它們在自然狀態下更合適的生存技能。
“我們意識到,像北京犬和哈巴犬這樣的亞洲短面犬,與英國的斗牛犬基本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卻都屬於“短頭型”犬種,”德雷克說。“這種短頭形態在狗身上演化了兩次,在貓身上也演化了兩次——波斯貓和緬甸貓也分別演化出了“短頭型”特征。所以,我們不僅看到了貓和狗這兩個物種之間的趨同演化,也看到了它們各自內部的趨同演化。”
斗牛犬(圖片來源:unsplash)
而值得深思的是,除了“趨同演化”,人類的選擇也讓家貓和家狗出現了“趨異演化”(divergent evolution)的現象,這是與“趨同演化”相對的壹個概念,即演化關系很近的物種(甚至是同壹物種的不同種群)在不同環境條件的選擇下演化出差異巨大的表型的現象。比如亞洲象和已經滅絕的猛犸象,它們的親緣關系很近,但猛犸象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而長出了厚厚的皮毛和小巧的耳朵;而生活在較熱環境中的亞洲象則保留了稀疏的皮毛和大耳朵,以幫助身體散熱。
猛犸象和亞洲象(圖片來源:Thomas Quine - CC BY 2.0, Yathin S Krishnappa - CC BY-SA 3.0)
人類的選擇不僅讓演化距離很遠的壹些家貓和家狗品種之間出現了拾分相似的性狀,也讓家貓和家狗內部出現了千差萬別的性狀。通過計算,研究人員發現:家犬的頭骨形狀多樣性,遠遠大於狼、狐狸和郊狼等野生犬科動物,甚至比整個食肉目動物的多樣性都要大。同樣,家貓的頭骨多樣性,也遠遠超過了整個野生貓科動物的頭骨多樣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德雷克和該研究的另壹位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喬納森·洛索斯(Jonathan Losos)明確表示。他們不贊同因為人類自己的偏好而選育出“短頭型”貓狗,人工選擇導致這些長著“娃娃臉”的動物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這壹點已有明確記錄。
“壹些由獸醫領導的團體正在努力禁止繁育這些極端品種,為了動物的福利,我們真的需要這樣做。這些’被改造’過的貓狗頭骨,存在各種各樣的健康風險。”洛索斯說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