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9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中美貿易談判——無疑是2025年已經預定的壹場大戲,帷幕已經在瑞士日內瓦拉開,時間已經設定為90天,觀眾是全世界,而坐在最前排的是也受到美國關稅打擊的多個貿易伙伴,包括日本、越南和歐盟,因為他們也將面臨相似境遇,舞台上的情節可供參考。 https://t.co/qhZB4JkVHX—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May 30, 2025
中美貿易談判——無疑是2025年已經預定的壹場大戲,帷幕已經在瑞士日內瓦拉開,時間已經設定為90天,觀眾是全世界,而坐在最前排的是也受到美國關稅打擊的多個貿易伙伴,包括日本、越南和歐盟,因為他們也將面臨相似境遇,舞台上的情節可供參考。
這場中美貿易談判的“大戲”在柒年前已經上演了第壹季——在特朗普第壹任期,中美經過冗長而波折的談判,耗時壹年半,達成第壹階段貿易協議,但因為疫情、選舉等因素,履行情況並不理想。
但是從7年前的貿易談判,以及近期兩國政府各自准備的細節中不難發現,中美兩國對於尚未展開的談判都有所准備,甚至還在進行鋪墊。比如美方修改關於芯片禁令相關法規,中方則完善了稀土出口政策。
對於中美貿易的長遠未來,業內人士不甚樂觀。上海太德維服咨詢高級合伙人江凱明(Cameron Johnson)深耕中美之間的供應鏈多年,他認為,未來關稅將是常態,他將其稱之為“政治性關稅”,區別在於稅率的高低,至少10%,也可能更高,“這就是我們必須應對的基本框架”。
對於短期未來,目光都聚焦於中美兩國的貿易談判。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雅各布·岡特(Jacob Gunter)向BBC表示,兩國要建立新的合作框架,不僅需要政治上的突破,更需雙方對各自戰略目標進行根本性反思——以目前的氛圍來看,這幾乎無從談起。
江凱明特別關注中美國家元首能否會面,認為這或許會為取得實質性進展提供機會。
5月16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的訪問中被問及是否希望到中國與習近平會面,他說“我當然願意”,並指中美關系“很重要”。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系教授趙明浩向路透社表示,此類接觸“在中國的決策體系下完全行不通”。他說:“對中方來說,通常是先在工作層面達成共識並推進工作,然後才能安排領導人峰會。”
特朗普的核心訴求仍在:減少逆差
特朗普對關稅的推崇,源於對貿易逆差的厭惡。
在4月2日“解放日”關稅公布前的壹個小時,壹位白宮高級官員頗為公開地解釋:“這些關稅是由經濟顧問委員會為每個國家量身計算的……他們所使用的模型,是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的貿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貿易行為、所有作弊總和的結果。”
這壹點非常關鍵,根據白宮的說法,如果壹個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多於從美國進口,那本身就會被視為是壹種“作弊”的行為,因此理應被征收關稅,以糾正這種失衡。
這也正是為什麼會出現美國對那些幾乎無人造訪、只有企鵝棲息的小島徵關稅的超現實故事,比如諾福克島,2023年對美出口65.5萬美元,進口11.6萬美元,盡管絕對數額很小,但逆差比例大。
所以,特朗普的“對等關稅”並非針對那些有明確且可量化貿易壁壘的國家,而是針對那些美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不論貧窮國家、新興經濟體,甚至無關緊要的小島嶼,只要數據上出現逆差,就會成為目標。
這在特朗普第壹任期時,中美簽訂的貿易協議中有所體現——按照協議,中國承諾2020和2021兩年,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1512億美元)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雅各布·岡特對BBC表示,即便在中國因新冠疫情和不願推進結構性改革而未能履行協議大部分內容之前,第壹階段貿易協議本身就已是壹個缺乏實質內容的權宜安排。
“在當前環境下達成的任何新協議,更可能只是壹次戰術性暫停,而非戰略性重置。”岡特認為,由於兩黨在美中關系上達成了深刻變革的共識,即便特朗普政府希望達成某種更大范圍“重大讓步”協議,國會也未必會給予支持。
中國的紅線:不改法規
特朗普第壹任期的貿易談判中,兩國團隊在2019年5月,協議即將達成時,再次“談崩”。當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聲明稱,中國“從已達成共識的承諾中後退”。
路透社當時報道稱,中國在近150頁的草案中刪除了涉及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競爭政策等柒個關鍵章節的承諾。而這些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表述,正是當時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視為重中之重的內容。萊特希澤認為,中國修法對確認協議的落實至關重要。他主張采取類似懲罰性經濟制裁,諸如制裁朝鮮或伊朗時所使用的落實機制,而不是典型的貿易協議的落實機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