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0 | 来源: 红板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马斯克 | 字体: 小 中 大
是的,几年前这里还基本上一片荒芜。而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靠着 SpaceX 团队的卓越努力,我们建起了一座小城市,建起了一个巨型发射平台,还有一个用于制造巨型火箭的巨大工厂。
更棒的是,任何看到这个视频的人,其实都可以亲自来参观。我们的整个生产设施和发射场都设在一条公共公路旁。也就是说,任何来到德州南部的人都可以非常近距离地看到火箭、参观工厂。
所以,只要你对地球上最大的飞行器感兴趣,随时都可以来,只要沿着那条公路开过去就行了,真的很酷。然后我们一路走到了现在——星舰基地,2025 年。
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大约每两到三周就能制造一艘飞船的水平。当然,我们并不是每两三周都固定生产一艘,因为我们还在不断进行设计升级。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每年能够生产 1000 艘飞船,也就是每天三艘。
这就是目前的进展。我现在正站在那个大楼里。
那是我们的气垫船。我们正在把一个助推器运送到发射场,你可以看到那些超大组装厂房(mega bays)。
就像我之前说的,对于正在看这个视频的朋友来说,最酷的一点是你真的可以直接来到这里,开车沿着这条路就能亲眼看到这一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这种机会。左边那条路,那是条公路,是对公众开放的。你可以随时来看看,我非常推荐来一趟,我觉得这真的非常鼓舞人心。
我们正在扩建整合能力,以达到每年生产 1000 艘星舰的目标。虽然现在还没建好,但我们正在建。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工程,从某些标准来看,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它的设计目标就是每年生产 1000 艘星舰。我们也在佛罗里达建设另一座厂房,这样我们在德州和佛州就会有两个生产基地。
这些建筑到底有多大,其实很难凭肉眼判断。你需要在旁边放一个人来对比,看到人站在建筑旁边有多渺小,你才能真正意识到它的巨大规模。
如果我们用“每年生产的运载工具”来对比,比如波音和空客制造的飞机数量,未来某个时间点,星舰的年产量可能会和波音、空客的商用飞机持平。这个项目的规模真的非常庞大。
而且每艘星舰的运载能力都远超波音 747 或空客 A380,真的可以说是“巨无霸”。
接下来是关于星链卫星(Starlink)方面的内容,第三代卫星的年产量大约在 5000 颗左右,将来可能会接近 10000 颗。每颗第三代卫星的体积大致相当于一架波音 737,非常大。拿来跟二战时期的 B-24 轰炸机做对比也不为过。
当然,这个规模跟特斯拉比起来还算小。未来特斯拉的年产量可能会是这个的两倍甚至三倍。
这些对比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概念:其实制造大量用于星际旅行的星舰是可行的。即使从总吨位的角度来看,像特斯拉和其他汽车公司依然在制造比 SpaceX 更复杂、产量更高的产品。
也就是说,这些看似夸张的数字,其实是人类完全有能力实现的,因为其他行业已经做到了类似的规模。
我们的进展,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是实现一个在火星上能够自我维持的文明所需要的时间。而星舰的每一次发射,尤其是在早期阶段,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打基础,让星舰不断完善,最终能够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送往火星。
理想状态下,任何想去火星的人都可以实现这个梦想,而且我们还能运送所有让火星实现自给自足所需的设备,让那里的社会可以独立发展。
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要达到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即使地球的供应中断,火星仍然可以继续发展。那时我们就实现了“文明韧性”——甚至在地球出现严重问题时,火星还可能反过来救援地球。
当然,也可能是地球援助火星。但最重要的是,两个都能独立维持运转、都强大的星球共存,将对人类文明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我认为,任何一个文明如果是多星球的,它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十倍,甚至远超这个数字。而单一星球的文明,始终面临着一些不可预知的威胁,比如人类自毁性的冲突——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虽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发生),又比如像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爆发这样的自然灾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