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1 | 来源: 封面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节目中,记者看到了迪亚拉身上明显的成都烙印:他喜欢逛人民公园,爱喝盖碗茶,还能讲出碗盖的作用;能用方言和本地人顺畅交流,还能跟着大爷在地上写书法,写的还是文言文。
培养三千余名乡村医生
被亲切称呼为“黑求恩”
记者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还看到一个高频词——“黑求恩”,它表达了中国人对这位黑人中医的尊敬。能够获得这个称呼,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还在于他在云南偏远乡村的一段医疗援助经历。
1997年,迪亚拉加入无国界医生项目,前往中国西南的偏远乡村,为落后地区提供医疗援助。20多年间,他频繁往返于云南昆明和红河州,不仅从事基层的卫生保健工作,还在红河开展健康教育、麻风病援助、乡村医生培训,前前后后已为中国培养了三千多名乡村医生。
在迪亚拉走过的地方,他的医术、医德在当地传播开来,村民们给他取了个亲切的称谓“黑求恩”。
参与建设马里鲁班工坊
以中医为媒推动中非交流
在中国生活40多年,如今,除了治病救人的医生,迪亚拉有了更多的身份。他是马里鲁班工坊的中方主任,也是中非友好协会联盟副主席,致力于以中医为媒介推动中非合作交流。
2019年12月,马里鲁班工坊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市揭牌启运,旨在为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该工坊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巴马科科技大学、巴马科人文大学共建,是全球首个中医药领域的鲁班工坊。
“迪亚拉是中国培养的中医药博士,当时我们要在马里建鲁班工坊的时候,他就被推荐过来参与了建设。”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作为马里鲁班工坊中方主任,迪亚拉需要参与工坊的管理、培训和教学工作,因此经常往返于马里和中国,这可能也是他在非洲被偶遇的原因。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贵的‘钥匙’。”去年12月,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一场专题会议中迪亚拉这样说,如何将这把“钥匙”传递给外国人、传递了这把“钥匙”又该怎么传授正确的开门方式,这是中医药文化“出海”值得思考。
迪亚拉就是这把“钥匙”的传递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