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1 | 来源: 真实故事计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后来,我们再未见过这名男性,只见他妻子来取过一次药。督导的村医多次去家访,只回复:“出去打工没回来,再等等。”
2000年,我自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县疾控中心上班,2013年被调到结防科,至今已12年。我们科室每年要接诊500余名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来自周遭的乡镇农村。
肺结核这类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但其发病和进展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初次感染时,细菌进入肺部,免疫系统会形成结核结节包裹细菌,形成原发病灶,此时可能无症状,只能算作潜伏感染。然而一旦免疫力下降,如发生HIV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等,细菌可能会突破防御,导致肺部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咳嗽、咯血、发热等。
李姓男子这类小病忍成大病的患者,是我们平时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基层医院,发热、咳嗽等症状通常被当作感冒治疗。人们习惯去村卫生所开退热药、输消炎药,这种治疗方式因便宜,见效快受到欢迎,但很容易遮蔽真实的病情。
对此,结核病防治科对各乡镇卫生院会开展针对性宣传,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每年下乡督导两次,甚至给每个乡镇医院定任务:前来就诊的病人如出现主要可疑症状,如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或咳血以及有肺结核接触史,应考虑肺结核病的可能性,要来结防科筛查肺结核,疑似转诊率要求达到100%。
但每年,最终的转诊率仍然低得惊人,有些乡镇甚至一年都没有一个转诊病例。而当患者从综合医院转诊到结防科时,症状可能已经很严重,这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就是其中之一。
图 | 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片
病耻与病恐
近年来,随着筛查技术进步,工作环境密闭性和人口流动性增加,肺结核在年轻群体中的检出率有所提高。在我们结防科就诊的患者中,也不乏15-45岁的年轻人。我见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在这些治疗效果不一的病患背后,也能看到处在基层的人们遭遇疾病时会爆发的一系列问题:经济困境,传染病知识的缺失以及家庭关系的裂痕。
身边缺少亲友支持,也是延误结核病治疗的一大原因。我遇到的最年轻患者是在2020年接诊的一个17岁男孩。因父母离异,初中毕业后,他每天泡在网吧,出现咳嗽症状一个多月后,母亲才领着他来看病。在结核病门诊,他又查出了HIV阳性。听他母亲说,他父亲在外面跑车,无暇照顾孩子,只留给孩子大把钱花。男孩在我们科室建档,抗结核治疗两个月后,便没有再来。督导的村医多次打电话随访,他只是答应,但一直没有来取抗结核药。关于这个男孩的后续状况,我们也难以跟进。
我当时评估,这个男孩是由于HIV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进而感染上结核的。HIV患者感染结核的概率是未感染者的20倍。据WHO统计,全球约30%以上的HIV感染者同时感染有结核分枝杆菌,每年发展为结核病的风险为5%到15%,一生中达到50%。在我们门诊的病人中,平均每年总有十几例合并有HIV感染,这些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大多是在早些年因卖血感染,这名男孩的感染原因尚不明确。
不配合治疗传染病的患者,有的还出于自己和家人对疾病的病耻和病恐。
2025年3月,省传染病医院的一名医生传来消息,一名26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连续发热急诊转到省传染病医院住院,他的各项检查显示: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这男孩真可惜了!”她忍不住向我叹息。
这名男性正是我去年夏天接诊的一名HIV并肺结核患者。仅仅过了8个月,就从能如常生活,发展到病重住院的程度。-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