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1 | 来源: 真实故事计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 | 李晓宇在结核病防治科
被忽视的家内传播
像结核这类传染病,最易被忽视的是家庭内传播。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约为26%,感染人数约3.6亿人,全球最高,因此国家提倡预防性治疗。有5%-10%感染者会在一生中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大部分发生在初次感染后五年内。家庭密切接触者是结核感染和发病的高风险人群,是国家提倡预防治疗的重点人群。对于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人群要好好治疗,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避免扩大感染范围。
农村留守家庭,结核病发生家内传播的不少。2024年9月,我正在结防科二诊室写病历,隔壁一诊室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一个60多岁的老人高声尖叫:“俺孙子就是肺结核,郑州的专家都诊断了,来了三次了,你们为啥不给药?”
这名老人是带着11岁的孙子前来看病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北京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发热咳嗽近两月,胸部CT片显示右上肺有一个条索状高密度影。老人带着孙子辗转儿童医院、市医院,住院、输液二十多天,咳嗽虽有减轻,但发热却十分顽固。后来在郑州医院检测,怀疑是结核病,老人特地带孙子来我们科室。第一次来做了结核菌素皮试;第二次来看皮试结果是强阳性,查痰涂片却是阴性。同事告诉他不能完全确诊,孩子年龄小,还是去郑州医院进一步诊治。这天是第三次来,老人坚持要领抗结核药。
我翻看病历,细心追问,才知道老人几年前曾患过肺结核,而孙子从小一直跟他睡,心不禁一沉,暗暗担忧。在潜伏感染人群中,肺结核家庭密切接触者,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最高。尤其是,密切接触的五岁以下儿童结核感染和发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接触者。对家庭密切接触者开展预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病风险。
我接过检查单,是一张Y-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的检查单,这意味着这名孩子可能存在潜伏感染或活动期感染,但并不能作为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的依据。我耐心向老人解释,可以观察3个月后再复查。或者考虑预防性治疗3个月,以避免发展为活动性结核。
但为孩子看诊过程中,我发现,除了肺结核的可能感染,孩子还存在其他健康问题。比如男孩突然耷拉脑袋,靠在老人怀里,连声喊:“头痛!”老人立刻紧张地站起身,熟练地从包里取出两片药,喂他吃下。他说,给孙子吃布洛芬40多天了,一吃就不疼了,全身都舒服了。
我当时看得目瞪口呆,建议他们最好去市医院拍颅脑CT, 排除脑炎、脑结核和鼻窦炎,很多病都会引起头痛,体温38.5℃以下,不能随意喝退热药。老人皱着眉头,长叹一口气,全身像是松弛下来。
我写完病历,老人也在预防治疗书上签字。我根据孩子的体重,给他开了一个月的预防治疗的抗结核药,交代他们一个月后来复查,并建议老人,孩子生病这件事最好告诉他的父母。
后来,这名男孩做了颅脑CT,报告显示鼻窦炎,家人便尽快带孩子去市医院的耳鼻喉科治疗。几天后,老人和他老伴一起来诊室,却是为给孙子撤掉肺结核治疗的病历档案而来。他老伴告诉我,儿子儿媳在北京打工,孙子从小是老人带,是他的命根子,给孙子买零食、手机、平板,眼都不眨一下。关于孙子的的一切,他都不允许别人碰,假期也不许孙子去北京。现在老人给孙子当肺结核治疗,儿子儿媳恼死了,赌气不和他说话,他才来要求撤档案。
我心里五味杂陈,再次告诉老太太儿童感染肺结核的患病率和危害性。门外的老人听见后,窜进屋来,手指差点戳到我的鼻尖:“我肺结核早就治好了,并且孙子也打过疫苗,怎么会感染?”还骂我是草包医生。
还是主任听见后,赶紧把两人拉到办公室,耐心劝说他们,卡介苗只能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不能预防继发性肺结核。男孩有家庭密接史,如果不治疗,以后发病会影响上学、就业……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治疗三个月后,老太太带来孙子复查的胸部CT,再后来,听说这个男孩,已经随父母去北京了。
我也同样未想到的是,有时候会从年轻的患者耳中,听到他们父辈的消息。 2024年2月,初春,一个40多岁、短头发的农村妇女,领着一个17岁的女孩走进诊室,女孩右肋下伸出的透明管上,挂着一个引流袋,看得见少量黄色的引流液。她咳嗽胸疼了半个月,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检查,发现是右侧胸腔积液,抽胸水化验后,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
而在我追问家中是否有人有相关病史时,这位母亲说出之前那位李姓男子的名字,“他几个月前就走了。”女孩在父亲确诊肺结核一年后发病,几天后,家中一个10岁的儿子肺部CT也查出有结核病灶,还好,他的妻子肺部CT无异常发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