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31 | 來源: 廖耀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孫中山的兒子孫科曾是民國政壇上的壹位重要人物,擔任過叁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憑借顯赫的身份,他壹直備受關注。而他的妻子藍妮,曾是上海灘社交圈的傳奇人物,也在民國時期的政壇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然而,壹樁轟動壹時的“藍妮顏料案”使得孫科飽受打擊,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了不小的波瀾。
藍妮的起點很高,18歲時便嫁給了名門之後李定國。對於旁人來說,這無疑是令人羨慕的婚姻,但藍妮卻並不幸福。盡管她和李定國育有叁個孩子,但他們之間缺乏共同話題,婚姻不過是“金錢交易”的結果。隨著外界風言風語的增加,藍妮意識到如果離開李家,便會失去金錢和地位。然而,這樣的選擇讓她失去了原本的獨立與尊嚴。最終,1933年,年僅23歲的藍妮毅然決然選擇了離婚,放棄了李家的壹切。
離婚後的藍妮頻頻出現在社交場所,憑借優雅的氣質和大氣的風范,她很快贏得了商界和政界精英們的青睞。在壹次舞會上,她遇見了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兩人壹見鍾情,很快陷入熱戀。盡管當時孫科已有妻室,但在民國法律的限制下,壹夫多妻不再被允許。於是,孫科以“當秘書”的名義留下藍妮,並給予她“贰夫人”的稱號。
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孫科和妻子陳淑英前往重慶,藍妮的處境變得極為尷尬。面對這壹困境,藍妮選擇返回上海,既可以解開自己尷尬的處境,又能照顧家人。上海此時由汪偽政權掌控,藍妮決定展開自己的事業,憑借自己的商業眼光,她賣掉了孫科送給她的別墅,並承包了壹些工程項目。在地產大亨楊潤身的幫助下,藍妮看中了法租界附近的壹塊土地,並開始在此建造柒棟小洋樓。這壹項目展示了她卓越的商業眼光,盡管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波折,但她的商業之路仍然保持平穩。
1948年,國民黨宣布實施“行憲”,選舉產生總統,蔣介石順利當選為國民政府的第壹任總統。副總統的位置成為各派勢力爭奪的焦點,而孫科由於曾是立法院院長,擁有壹定的實權,但他仍然不得不在蔣介石的安排下,參與競選副總統。在這個關鍵時刻,藍妮發揮了她在商界和社交圈的廣泛人脈,成為孫科的有力支持者。她通過行使“人情”策略,努力為孫科爭取選票,盡管她所能提供的資金遠不及白崇禧的支持,但藍妮依然沒有放棄。
然而,就在選舉臨近時,藍妮的“顏料事件”突然被揭露,迅速在政壇引發風波。這壹事件源於抗戰勝利後,藍妮曾在上海與汪偽政權的高層打交道,這段歷史成了她的“污點”。軍統頭目戴笠以她涉嫌漢奸為由將其逮捕,並查封了她的財產。經過調查,藍妮的顏料棧單被查抄,盡管這些顏料並不屬於漢奸財產,但因涉事人員貪圖獎金,誤將這些貨物低價處理,最終使藍妮陷入困境。
1946年藍妮被釋放後,她試圖追討損失,但始終未能找到壹個負責任的部門來解決此事。在孫科的幫助下,仍未得到任何結果,這使得藍妮感到極度失望。在政治風雲中,孫科的表現令她愈加心寒,最終,她做出了離開孫科的決定,從此贰人再未見面。
“藍妮顏料案”看似是壹樁小事,但它對孫科的政治生涯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沒有這起事件,藍妮為孫科爭取的選票有可能幫助他順利當選副總統。或許,歷史將因此改變。然而,無論如何,國民黨的衰敗已是不可避免的。
藍妮的倔強性格早在年輕時便顯現,她不願依賴他人,在上海的日子裡,她憑借自己的能力賺得豐厚財富。她離開孫科後,依然保持著獨立的姿態,這種果斷決定讓不少人驚訝。然而,藍妮心中深知,孫科為了政治前途而忽視了她,而她也早已決定走出自己的路。
1949年4月,藍妮前往香港(专题)定居,隨著女兒的成長,她在香港找到了依靠,之後又在泰國生活了肆年。1962年,藍妮隨女兒遷至美國,並最終取得了美國國籍。盡管如此,考慮到她與孫中山的深厚關系,新中國依然對她表現出壹定的關懷。
1982年秋,藍妮應邀返回中國,受到了鄧穎超的熱情接待。當年10月1日,藍妮參加了國慶大典,心態已拾分平和。此時,她懷念起祖國的繁榮昌盛,過往的種種已如煙雲般飄散。1986年,鄧穎超再次邀請她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藍妮欣然赴約,並最終決定留在上海生活,度過晚年。
晚年的藍妮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這裡曾是她證明自己的地方。她的幾個孩子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她的大兒子李振亞在美國獲得病理學碩士學位,創辦了證券投資公司,女兒李蒙嫁給了美國首位華裔(专题)州長駱家輝。盡管藍妮不願回顧過往,但她的女兒孫穗芬曾勸她寫下回憶錄,但藍妮始終未曾動筆,唯壹的寫作經歷是在1993年寫下了《孫中山孫女被綁真相》壹文。
1996年9月28日,藍妮在上海去世,享年85歲。她的去世很突然,沒有病痛,幾天前還曾和朋友打麻將。她的女兒孫穗芬按照藍妮的遺願為她辦了後事,將她的遺體運回美國舊金山(专题)安葬。藍妮的名字與孫科始終緊密相連,她的生平也總是與孫中山的兒子息息相關。盡管歷史對她的評價復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壹生充滿了戲劇性和變數。-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