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1 | 来源: 格隆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后来因为财产纠纷,Duggal被投资人指控,最后不得不辞职离开。
此后,Duggal又多次创业,一直没有太大水花,直到他创办了Builder.ai的前身Engineer.ai。
后来的故事,就和曾经的陆正耀和瑞幸咖啡一样,只不过Builder.ai还能否有重头再来的机会,还很难说。
在去年的一场行业峰会上,作为Builder.ai的创始人,Duggal还曾经公开批评AI炒作——
“那些开出巨额支票的投资人,对人工智能的潜力了解甚少,他们分不清到底是不是骗局。诸多炒作让真正做事的人寸步难行。”
放到现在,着实有些讽刺。
02
当我们从以后的视角再往前看,Builder.ai的轰然崩塌,或许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代表事件之一。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对于AI极度狂热的时代。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AI创业者和投资人几乎全部陷入疯狂。
CB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2023 年,人工智能占据了全球风险投资总额的 20%。
FOMO(焦虑错过)情绪驱使下,投资者争先恐后涌入AI领域撒钱,不嫌钱撒得不够多,只嫌钱撒得不够快。
这样的狂热让不少人想到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但事实证明,当有类似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再一次来临,手握热钱的投资者只会变得更加疯狂。
以卡塔尔投资局对于Builder.ai的投资为例,因为有着软银在前,加之微软等巨头的背书,卡塔尔投资局领投Builder.ai时,37家机构跟风入场。
而卡塔尔投资局在领投这2.5亿美元前,甚至仅仅观摩了预先做好的演示,没有要求公司拆解程序。
卡塔尔的负责人称,当时“我们被‘10分钟生成电商APP’的魔术震撼”。
震撼他们的真的只是惊人的演示效果吗?
实际上,Builder.ai的破产文件显示,早在A轮融资之前,Builder.ai的明星产品Natasha后台就是由200名印度程序员手工编程。
而当《华尔街日报》记者要求验证过程时,公司程序员就将演示改成了人工模式。
这样的骗局并不难拆穿,问题在于你是否想去看穿。
在AI投资狂热中,技术验证缺失与监管空白为这种骗局提供了土壤。
到目前为止,AI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不可解释,非专业人士无法验证,而预录制的“实时交互”视频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难辨真伪。
但真正完成诈骗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是狂热的AI投资潮,这样的狂热给了投资人们疯狂的勇气。
就在今年年初,还有一家宣称可以自动化完成电商交易的AI购物应用Nate,被曝出业务实际依赖菲律宾外包人员手动操作。
通过伪造AI流程演示视频,Nate总共骗取了4000万美元投资,其中400万美元被创始人挪用来购买豪宅及私人飞机。
大家高喊着all in AI,却对一场又一场的欺骗甘之如饴。
自孙正义宣布all in AI之后,软银愿景基金转盈为亏,2024财年税前亏损1150.2亿日元,几乎亏完了2023年的全年利润。
原因之一就是,早期投资的科技初创公司IPO失利。
但这也仍旧没能阻止孙正义。
今年年初,软银和OpenAI、甲骨文合作推出星际之门,计划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来建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未来投资额可能提升至5000亿美元。
此后,软银又累计投资上亿美元,参与了量子公司QuEra和AI独角兽Tines的融资。
可见,不论是对于孙正义还是其他投资者来说,AI都是一场宁滥勿缺的投资比赛。
与此同时,AI创业却正在进入深水区。
曾经备受关注的AI公司澜码科技,因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周健甚至不得不卖掉房子来给员工发工资,但仍旧于事无补。
波形智能被OPPO收购,竹间智能因现金流压力部分停工,火热的Deepseek 之下,曾经爆火的一众AI创业公司均面临各种困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