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1 | 來源: TVBS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糖尿病 | 字體: 小 中 大
食用油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現代人注重養生,“少吃油”已成為基本飲食概念。 基因醫學醫生張家銘提醒,相較於吃多少油,重點應該在於油品的選擇,有些油吃下去會傷血管,有些反而是身體的修護隊,其中壹種油能增添食品酥脆的口感,卻大幅提高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與死亡率,建議最好完全避開。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脂肪,早餐的奶油吐司、火鍋裡的沙茶醬、晚上的香酥雞腿等,如果不清楚這些脂肪,即使再減少攝取量,也可能徒勞無功。 脂肪分為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等4大類,他依序說明特性與健康風險。
飽和脂肪:味道香、耐高溫,壞膽固醇悄悄升高
常見於豬油、牛油、奶油、椰子油以及全脂乳制品,會升高壞膽固醇,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建議少量、偶爾,不要天天吃。
反式脂肪:口感酥脆,血管變脆弱
常見於餅幹、派皮、奶精、酥皮和快餐油炸品,是加工過程中的人造油,也是最需要完全避免的壹種脂肪。 對人體極度有害,幾乎沒有任何健康價值,不只會讓壞膽固醇升高,還會降低好膽固醇,促進慢性發炎,提高糖尿病、心髒病跟中風的風險。 看到包裝上寫部分氫化植物油趕快放回去,越早戒掉越好。
單元不飽和脂肪:護心又控油
常見於橄欖油、酪梨、堅果、芝麻油,醫學界公認最有益心髒健康的脂肪之壹,能降低壞膽固醇並維持或提升好膽固醇,保護血管、穩定血脂、不易氧化。 烹調可優先選橄欖油,搭配原型食物,健康又不失風味。
多元不飽和脂肪:Omega平衡是關鍵
多元不飽和脂肪包括Omega-3和Omega-6,是要從飲食中攝取的必需脂肪酸,Omega-3抗發炎、保護心血管、支持腦部與視網膜發育; Omega-6維持細胞功能及免疫調節,若攝取太多,可能引起慢性發炎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甚至增加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風險。 單元不飽和脂肪則有Omega-9,同樣有益於心血管跟代謝健康。 建議每周攝取2次深海魚來補足Omega-3、選用橄欖油或酪梨油以增加Omega-9,避免使用加工種子油,降低Omega-6來達到真正的Omega平衡。
脂肪觀念從小建立
張家銘強調,嬰兒需要較高脂肪來支持發育,但2歲以上就該建立健康的油脂攝取方式,吃太多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長大後不只胖,還可能提早出現動脈硬化。 所以最好用橄欖油煮菜,吃堅果取代零食,就是在正確地投資健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