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1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人稱香港“股壇長毛”的大衛·韋伯(David Webb),坐在家中的沙發上對我們說,他的投資成功秘訣,是盡可能在差勁的企業管治框架下找出“甜蘋果”,避開“檸檬”。說到這裡,他讓太太給他添壹杯水,並拿來潤喉糖。這提醒著我們:他是末期癌症病人。
“我去了趟德國接受治療,結果對抗癌沒甚麼幫助,卻把我的唾腺給‘核’掉了。我只能變通壹下。”大衛在對談中滔滔不絕,但咽喉很容易幹涸,講不下去。
2020年6月,他宣布患上前列腺癌,且擴散至全身骨骼。今年1月到德國的這趟失敗療程讓他知道時日無多。2月12日,他宣布有序結束經營其網站Webb-site.com。
這位英國出生的投資銀行家,是香港罕有的資本市場維權活動者,26年來推動市場改革和透明化。在生命進入最後倒數之際,他給BBC中文訴說了他留給香港最後的話。
拿著“第壹桶金”走進股市
1998年7月5日,啟德機場運作最後壹天,David Webb外游後返抵香港。這壹年,32歲的他成為了香港永久居民,並退休創辦Webb-site.com。
1965年8月29日,大衛生於英國倫敦,不久被經濟學者邁克·韋伯(Mike Webb)領養,先後在萊斯特(Leicester;李斯特)、約克(York)、沃金(Woking;和景)以及泰國曼谷生活過。
他知道生母是在倫敦工作,來自澳洲的白人;生父是來自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的留學生。母親獨力生下了他。
1982年,17歲的大衛買了壹台ZX Spectrum 八位個人電腦後,迷上了編程,先後發行了電玩和出版過編程教學書。拿著版稅收益,考入牛津大學數學系的他開始投資股票市場。
後來他察覺做程式設計師並不長久。他說:“我不知道怎樣去經營生意,我也不想成為呆伯特(Dilbert;美國漫畫人物),困在房間裡代筆編寫別人的程式,所以我想,嗯,我該離開了。”
David Webb年青時創作的電腦游戲卡式帶(右)和編程教學書籍。這些作品的版稅成為了他最初入市投資股票的本錢。
大學畢業後,大衛在倫敦擔任投資銀行家。1991年,巴克萊銀行(Barclays)壹家子公司將他派到處於中英主權移交“後過渡期”的香港,26歲成為該行最年輕的助理總裁。
“這地方當時還很自由。”大衛回憶著對香港的第壹印象。“這裡的經濟活力吸引了我,還有至今仍讓香港與眾不同的低稅率制度。”
這次派遣本來為期兩年,但他選擇了定居香港。他在這裡結識妻子凱倫(Karen Webb)——壹位愛爾蘭與馬來西亞華人混血兒,誕下兩名兒子。
後來,他轉到香港老牌洋行會德豐(Wheelock)出任顧問。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之際,32歲的大衛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他決定退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