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01 | News by: 远方青木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不是不想把小微企业往死里罚,把他们的老板都罚到破产跳楼,而是在他们把社会剩余劳动力招满之前,在他们有钱被罚之前,不适合这么做。
请大家注意,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很难,但把权力放出来罚钱,那简直太简单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供需双方充分博弈了,那给出的工资是恒定的,这里拿多了那里就必定会少,福利待遇和各种赔偿实质上还是工资的一部分,还是劳动者报酬出的钱。
一个人的月薪究竟应该是2K,还是5K,还是5万,这个法律是从来没有规定过的,法律只规定了月薪不得低于2K,因为低于这个数在城市里活不下去,还不如不招。
把一些人的月薪从5K降低到4K甚至3K,可能会出现更不好的事情,但月薪5万降低到4万甚至3万并不会,所以现在主要重罚那些出得起月薪5万的公司,因为让他们把平时给员工的工资挪出来给员工当裁员赔偿,总工资支出其实不变,但更有利于社会和谐。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的,那就是大企业账上有钱,判罚是可以执行的,很多小企业账上没几个钱,甚至濒临破产边缘,一场官司动辄大半年,走强制执行又动辄大半年,很多小企业从建立到关门还不到2年呢。而劳资纠纷本就是倒闭前兆,等出现了劳资纠纷,你官司还没打完很多小微企业就已经倒闭了,都不用你拿着判决书去走强制执行流程。
你不可能对一家已经破产倒闭的小微企业罚款,罚再多也没意义,走调解速度极快,还能让企业主动打钱,实际是在保护员工的利益。
到这里你可以看出,社会和谐以及社会总体利益,以及执行可能性,是权重极高的考虑项,所以在这些敏感地带出现了差别极为巨大的判罚结果。
对小微企业来说,劳动法是保护底线的,如果小微企业主凭良心做事,不故意黑劳动者的钱,实践中就是协商为主,以公序良俗为判罚标准,只重罚那些把事情做的太过分的小微企业,反正只要想,那罚款标准是可以很高的。
而对于有钱的大厂和外企,劳动法的处罚力度远超了正常人的想象,比普通人预期的上限还要高很多,实践结果是真正的往死里罚,已经倒逼这些企业自己主动提出了超过法定上限的裁员赔偿标准。
不是遭遇了往死里罚的事情,是不可能有外企愿意开出N+12这么离谱的裁员赔偿的。
以上这些为中国实践,但其实美国也是一样,两国只是运行机制不同,但结果相似。
回答刚才所说的第二个问题,很多外企在美国裁员,确实也给了高额赔偿,并不是法律规定的零赔偿,新闻确实属实,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么给赔偿是最有利那些外企的,总损失最小,这个原则始终在生效。
美国的法律确实规定可以随意裁员,而且可以零赔偿,美国的劳动局确实不管这些事情,但并不代表美国的大企业就没人管了。
美国大企业的终极管理者是股市,他们不怕劳动局,但是怕舆论影响到自家股价。
裁员且不给赔偿这种事在美国确实合法合规,但只要上了舆论,就会被投资者认为是该企业运营情况不佳的表现,就会引发卖出甚至是做空,从而引发股价暴跌。
而美国大企业的CEO和高管,其财富和奖金都和股价高度挂钩,股价暴跌对他们来说比被人杀了都难受。
举个例子,亚马逊在疫情期间曾经大幅扩招员工,以应对大幅增长的电商需求,但疫情之后立刻进行了大幅裁员,遭到了强烈抗议,引发了集体事件和重大舆情。
美国劳动局啥也没说,但亚马逊的股价几天之内暴跌了12%,市场纷纷传言亚马逊的经营情况不行了。
面对股价暴跌,亚马逊的高管连夜开会商讨对策,最后给的结果就是提升裁员赔偿,主动给了2周~6个月的赔偿金给美国员工,安抚被裁员工情绪,全力把事态压制下去,避免负面舆情冲击股价。
其他的美国大企业做法也是一样,他们一点都不怕劳动局,但很怕自家股价暴跌。
所以美国企业给的裁员赔偿标准依据,不是劳动法,也不是司法判罚,而是以不引发能冲击股价稳定的负面舆情为标准。
所以美国各大企业给的赔偿标准都不一样,千差万别,裁员负面舆情对股价冲击越厉害的公司,比如微软,给的赔偿就高,最高能给6个月工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