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1 | 來源: 電影聚焦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康熙年間,清朝關閉國內其他通商口岸,獨開“廣州拾叁行”。
清朝保留“拾叁行”的初衷是為了配合“閉關鎖國”的政策,同時方便其管理貿易。
“拾叁行”自此壟斷中國對外貿易上百年,除了給清政府繳納占全國壹半的稅收,還培育出壹批富可敵國的粵商。
伍敦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拾叁行之壹“怡和行”的掌櫃。
伍敦元家中世代做茶葉生意,主要對接的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
他的父親和哥哥或卷入貿易糾紛,或被栽贓走私,皆含恨而終。
這也是他為什麼後來執意要買官的原因,沒有政治庇護的財富實在太脆弱。
歷史上評價伍敦元做生意的頭腦不如父兄,但他勝在有政治頭腦,且他膽識巨大,大到足以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茶葉質量再好,賣給洋人又能掙幾多?
但是,如果幫助英國人在中國傾銷鴉片,那麼就另當別論。
“怡和行”漸漸在“拾叁行”裡做大,伍敦元成為總商。
當時中國南方到處都是英屬印度鴉片,舉國上下從權貴到普通勞動人民都抽鴉片,是英國最大的鴉片傾銷地。
當時在印度用150盧比就能采購壹箱鴉片,回到中國就能賣到1000到3500盧比(約價值600兩白銀),足有幾拾倍的巨額利潤!
“如果有百分之叁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壹切法律”,何況於此?
伍敦元便是憑借幫英國人賣鴉片,成為當時的首富,也就是我們今天稱為的買辦。
直到1839年,鴉片之災蔓延全國,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南下廣東“禁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