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2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共官媒澎湃新聞文章:2025年1月,唐納德·川普重返白宮,開啟其第贰個總統任期。甫壹上任,他便將矛頭指向美國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體系,尤其是哈佛大學等頂尖學府。近日,以“反猶主義”和“國家安全”為名,國土安全部突然剝奪了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超過六千名留學生面臨被驅逐的威脅,數拾億美元的聯邦科研撥款被凍結。政府甚至施壓高校提交學生政治活動的敏感記錄。
哈佛大學迅速訴諸聯邦法院,指控此舉是違憲的政治報復,壹場圍繞學術自由與國家權力的激烈沖突驟然爆發。川普政府的這些舉措,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系統性的“逆政”核心體現——通過切斷學術自由、排斥國際人才、壓縮科研經費,重塑壹個符合“美國優先”理念、服從政治權威的精英教育體系。這種公然違背開放包容這壹歷史潮流的“逆政”,其危險性與贰拾世紀叁拾年代納粹德國的文化專制形成刺耳的共振,歷史經驗警示我們,這極可能重演“世界科學文化中心洲際大轉移”的劇本。
現實:川普“逆政”的目的和手段
深入剖析川普政府的行動,其“逆政”目標清晰且手段多樣,本質是壹場服務其政治議程的文化戰爭。首要目的在於政治清洗與文化站隊。
哈佛、哥倫比亞等常春藤名校,長期被視為民主黨自由派陣營的堡壘,其推行的多元化、平等與包容政策(DEI)與川普所代表的保守主義理念尖銳對立。川普政府巧妙地以“反猶”為切入點,實則要求高校廢除對少數族裔的招生傾斜政策,並強制其配合政府審查學生政治活動,其根本意圖在於瓦解意識形態對手的陣地,迫使學術機構向政治權力低頭。
為實現此目標,財政絞殺成為直接手段。凍結哈佛高達22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威脅對其龐大的530億美元捐贈基金征收高達21%的“投資利益稅”,迫使哥倫比亞大學裁員180人,這些行動都是利用經濟杠杆逼高校就范的明證。
其次,在於人才篩選與移民管控的雙軌制重構。川普政府壹方面大張旗鼓地驅逐非法移民、計劃取消出生公民權,營造排外氛圍;另壹方面,卻為EB-1A傑出人才、NIW國家利益豁免等高技能移民類別開綠燈,試圖將寶貴的移民配額集中於“有財有才”的精英群體。這種篩選在簽證政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工智能、芯片等14個關鍵科技領域的國際學生簽證拒簽率已從12%飆升至43%,OPT實習簽證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華裔學者更成為類似“中國行動計劃”所制造的寒蟬效應的主要受害者。
最後,在於社會動員與選民鞏固。川普及其盟友成功地將高等教育機構塑造為所謂“覺醒文化”的象征,以此迎合其核心支持者中普遍存在的反精英、反建制情緒。當共和黨議員愛麗絲·斯蒂芬尼克等人公開抨擊哈佛教授“與美國價值觀脫節”時,學術機構已被徹底卷入並成為政治極化的犧牲品。
歷史:納粹德國推動的“世界科學文化中心洲際大轉移”
歷史的鏡鑒總是發人深省。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李工真教授曾以納粹德國為例,雄辯地揭示了壹個顛撲不破的歷史規律:任何形式的文化專制,必然引發大規模的知識難民潮,而人才的被迫遷徙將徹底顛覆全球的科學文化格局。
納粹的“逆政”邏輯清晰而殘酷。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便以“種族純潔”和意識形態純淨為名,對德國學術界進行了系統性清洗。其核心武器是法律暴力,例如臭名昭著的《重設公職人員法》,成為驅逐猶太裔學者和異見者的法律依據。威廉皇帝研究院(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前身)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彼得·德拜,僅僅因為拒絕宣誓效忠納粹政權,便被迫流亡美國。
與此同時,科學也被強行套上政治枷鎖,淪為政權的附庸。物理學家弗裡茨·豪特曼斯因拒絕參與鈾彈研發而遭受迫害,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斯·馮·勞埃的悲憤之言——“科學家不會發明他根本不願發明的東西”——道盡了科學屈從於政治的悲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