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2 | 來源: 自由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歐洲議會及審計機構壹再要求執委會公開相關合約與通訊內容。歐盟公務員守則原則上要求保存與重要決策相關的所有紀錄。歐洲審計院曾在壹份報告中批評此案“嚴重缺乏基本的審查紀錄”。相關單位也介入調查,直指執委會“管理不當”。這場丑聞隨即成為歐洲各國反對黨與歐洲懷疑主義(Euroskepticism)的攻擊武器。
更有批評者指出,執委會內部機制對主席權力的制衡過於薄弱,范德萊恩在決策過程中幾乎不需對任何人負責。這壹制度缺陷,使得未來類似的濫權風險仍可能發生。
2023年,比利時公民巴爾丹(Frédéric Baldan)正式向列日檢察署提起刑事告發,控告范德萊恩妨害公務、滅證、貪瀆與利益沖突。匈牙利與波蘭隨後也跟進提告,盡管波蘭新政府後來撤訴,但歐洲檢察署(EPPO)仍接手調查。雖然比利時法院最終駁回巴爾丹的告訴,但事件造成的政治影響持續發酵。歐洲人民黨(EPP)仍力挺范德萊恩,支持她尋求連任,但反對黨與民間社會對她的批評聲浪未曾止息。
“輝瑞門”壹案中,輿論普遍質疑,這樣的重大合約為何不透過正式機構與專業審查流程進行協商。(資料照,歐新社)
重大決策用簡訊?引各界撻伐
這場丑聞也在歐洲議會選舉前夕投下陰影,部分極右翼與左翼政黨將其作為選戰主軸,主張歐盟架構過於菁英化、缺乏民主監督,應徹底改革。支持者認為,范德萊恩當時爭分奪秒為歐洲爭取疫苗、挽救生命。然而,批評者強調,緊急狀況不該成為逃避規則與審查的藉口。公民組織如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呼吁建立更嚴格的緊急采購制度,加強資訊公開與外部監督。
此外,有公共衛生專家指出,疫情初期搶購疫苗情有可原,但歐盟作為超國家組織,理應審慎評估需求與倉儲能力,以免造成龐大浪費。此案也反映歐盟健康政策缺乏統籌,各國分歧與中央權限邊界不清,成為危機中的制度瓶頸。
該事件也推動歐盟內部討論如何規范政治人物的數位通訊保存,避免未來再有以簡訊私下談判、卻無紀錄可查的漏洞。同時,數位治理立法成為歐盟重要議題,如何兼顧個資保護與公共利益,也浮上政策優先序。
此案核心在於簡訊是否應視為需公開的“文件”。透明度倡導者與外部觀察家認為,“涉及決策的簡訊”應與其他官方溝通方式受到同等對待,但歐盟執委會堅稱簡訊不適用。荷蘭自由派議員Raquel García Hermida-van der Walle贊揚此判決為“透明度的重大勝利”,強調“民眾有權知道決策如何形成,這是民主的基石,即使是透過簡訊”。
此案為其批評者提供政治彈藥,可能影響其領導威信。歐盟執委會回應稱“透明度對委員會及范德萊恩主席至關重要,我們將嚴格遵循法律框架,決定後續步驟”。專家預測,此案可能推動歐盟修訂相關法律,明確將數位通訊納入透明度規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