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2 | 來源: 北青放牛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對這類相親軟件提出質疑,認為由父母直接出面交流,可能帶有“包辦婚姻”或幹涉子女私生活的嫌疑。還有壹些家長甚至同時在多個平台為子女尋找對象。
不過,在壹些親身參與者看來,父母的“過度參與”並不能簡單評判,關鍵在於彼此之間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與理解。
33歲的王峰就和父母達成了“推薦-確認-溝通”的“代相親”模式——父母若看到合適的人選,會先發給他確認,只有他同意了,父母才會與對方家長進行下壹步交流。
“如果我不感興趣,父母之間聊得太多也會尷尬;而且就算我感興趣,對方也未必認可我。”王峰強調,自己的意願仍放在首位,而父母也表示理解,“既然選擇相親,就要准備好面對‘選擇與被選擇’。”
通過平台線下見過叁位女孩後,王峰如今已經有了穩定交往的女友。“其實感覺和朋友介紹的相親差不多。勝在父母事先聊得比較充分,基本信息互相心裡都有數,見面時反而更容易進入狀態。”
《乘風破浪》劇照
采訪中,北青報記者也聯系到壹家主打“家長注冊”的婚戀平台。該平台負責人表示,傳統婚戀平台更側重子女間的情感匹配,而家長往往更看重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現實因素,這種差異催生了面向家長的專屬平台。平台倡導“婚姻需要家庭參與”的觀念,同時也強調尊重子女的自主選擇。
03 從“被催婚”到“被減壓”:
父母“上線”,子女“松口氣”
35歲的李麗曾長期被父母催婚。“那時候我媽為了給我找對象,肆處打聽、費盡心思。”她說,由於父母遠在老家,人脈有限,只能托人介紹。
“我前後相親了近贰拾人,大多只是加了微信,簡單聊幾句後就不了了之。”李麗回憶,傳統相親效率並不高,很多介紹只是出於情面,隨便找個未婚的來應付,往往並不合適,對方也未必真心想結婚。2023年,她得知父母注冊了相親平台,反而覺得“清淨”了些,“他們在平台上忙著交流,催得也自然少了些。”
王峰也認為,線上平台既給了父母壹個“發揮空間”,也緩解了因婚戀問題引發的家庭緊張氛圍。“父母在老家,逢年過節見面總會催我談戀愛,平時打電話也常提起。”王峰說,直到去年,他無意中發現父母注冊了相親平台,悄悄幫他物色對象。
“當時看到他們手機裡的推薦信息和聊天記錄,覺得還不錯,“至少平台上的資料看起來更真實可信。”他表示,過去由於距離限制,父母很難介入,如今借助平台,反而讓他們安心了不少。
在王峰和李麗看來,相比傳統由親戚朋友介紹的方式,這類由父母參與的線上相親平台確實帶來了不同的體驗。
讓王峰印象深刻的是,父母在平台上的交流方式非常直接。“壹上來就問對方孩子有沒有房子、收入怎麼樣,甚至還會問退休金等現實問題。”相比之下,年輕人自己使用相親軟件時往往不好意思直說,聊天容易陷入尷尬,效率也不高。“而父母之間更務實,目的明確,反而省去了我們這壹代常見的顧慮。”
他還注意到,壹旦聊得深入,父母之間還會交流子女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並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孩子,線上線下之間的銜接也更自然順暢,也為後續見面提供了自然的開場話題。
李麗也表示,過去父母托人介紹的相親對象“圈子太小”,選擇有限,而線上平台則提供了更多可能。即便對某人不滿意,也不必像線下那樣顧及長輩面子、費心找理由婉拒,線上互動少了這層人情負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