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2 | 來源: 北青放牛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親愛的,熱愛的》劇照
“現在我可以接受和父母推薦的對象見面,但能否進壹步發展,還是要看自己的感覺。”李麗說,“父母提前把條件攤開,符合標准再繼續聊,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試探。若能走到壹起,這些現實因素遲早也都是要面對的。”
在父母的助力下,李麗於去年順利步入婚姻。“壹開始加了好友也沒太上心,拖了幾天,是父母催促後才去見的。結果沒想到還挺合拍,”她笑著說,“歸根到底,還是看緣分。”
記者手記:
“催婚”成為節假日的網絡熱梗,“子女不急、父母著急”也映照出當下不少家庭的真實狀態。如今的年輕人並非抗拒婚姻,而是在更看重個人成長和情感契合的前提下,謹慎對待婚姻選擇。他們不願輕易妥協,也希望婚姻是出於真心而非應付。
在代際觀念差異下,壹些家長開始嘗試“線上助力”——用起由父母出面初步溝通的相親軟件,這也讓傳統相親角以另壹種方式在互聯網平台上得以延續。對此,年輕人態度不壹:有人調侃、有人默認,也有人認真對待。
相親模式在變,但連接背後的情感邏輯沒變。多數父母並不試圖越俎代庖,更在意能否為子女搭壹座橋。最終的選擇,還得由年輕人自己做出。在婚戀觀念愈發多元的當下,理解、尊重與信任,仍是兩代人之間最值得珍視的共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